牡丹鱼鉴赏网

警惕!赵露思身上的不对劲可能隐藏大病,父母必读!

发表时间: 2025-01-04 10:08

警惕!赵露思身上的不对劲可能隐藏大病,父母必读!



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用心去观察,用爱去陪伴

赵露思,真得病了。

1月1日,2025年第一天,赵露思发长文公布病情:分离转换性障碍,焦虑状态。

赵露思在微博中写道,2019年时,曾出现抑郁情绪,很多人劝她“别小题大做”。

还提到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并不是“想开点”就能解决的。


大家要明白,赵露思得的分离转换性障碍和抑郁症,虽说都在精神医学的范围里,但它们不是一回事。

平常生活中,我们听到“抑郁症”这个词相对多些。

但说实话,好多人也就是听过,对它具体是什么情况,并没有太多的了解。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所有精神卫生疾患中,抑郁症是青少年疾病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我国高中生抑郁检出率高达40%,初中生抑郁检出率为30%,小学生的抑郁检出率为10%。

在《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中提到,中国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约占抑郁症总人数的30%。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检出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

数据触目惊心!

然而,“青少年抑郁症”还是没有受到大家足够的重视和广泛的讨论。

成年人得了抑郁症,还能想办法求助,可孩子不一样,他们年纪小,和外面接触少,不太懂得怎么去寻求帮助,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难受。

他们的痛苦就藏在学校和家里,一点一点地加重,却没被人发现。


孩子们的挣扎

晓妍是个性格内向的6年级学生,在班级里总是默默坐在角落。

最近,她的成绩不断下滑,老师批评她上课不集中,同学们也渐渐疏远她。

有一次,她被老师当众提问,没回答上来,课后几个同学嘲笑她:“这么简单都不会,真笨。”

晓妍心里委屈极了,她想反驳,可又张不开嘴,只能默默流泪。

回到家,妈妈看到成绩也数落她:“你怎么回事?是不是没好好学习?一天到晚就知道玩,你看看人家隔壁的孩子,再看看你!”

晓妍低着头不说话,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心里却在呐喊:“我也想学好,可是我好累,上课根本听不进去。你们根本就不关心我怎么了,只知道成绩成绩!”

从那以后,晓妍每天早上醒来都觉得心情沉重,对上学充满恐惧。

晚上也常常失眠,望着天花板发呆,心想:“是不是我真的很没用?大家都不喜欢我。”

她开始频繁头疼、胃疼,但妈妈带她去医院检查,身体却没什么毛病。

妈妈还不耐烦地说:“别是装病不想上学吧?”

渐渐地,晓妍变得更加沉默寡言,甚至开始自残,用小刀在手腕上轻轻划,看着渗出的血珠,她心里有一种扭曲的解脱感:“至少这样,能让我暂时感觉不到心里的痛。”

直到有一天,晓妍的班主任发现她手腕上的伤痕,震惊之余,赶紧联系了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并通知了家长。

这时,妈妈才惊慌失措,不明白自己的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开始后悔之前对晓妍的不理解和指责。

在《少年抑郁症》这本书里有这样一个案例

孟秀成绩优秀,就读于全市最好的初中,一直以来都是全班第一名。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优秀的孩子却抑郁了。

孟秀说不清自己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他的痛苦几乎侵入了他身体的每一寸。

可无论他如何尝试倾诉,换来的都只是劝慰和鼓励。

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压力,早已经越过了能够承受的极限。

在学校里的每一天都是折磨!

孟秀就读的学校奉行应试教育:⁧学生们每天、每周、每个月都要考试。

而每逢考试,他就紧张得心跳加速、头晕,脑袋里只剩下一个念头:自己写的答案全错。

说出那句“不想上学”,是孟秀最艰难的决定。

那天是父亲的生日,恰好也是妇女节,母亲买了蛋糕,炒了两个菜,想给儿子一个温馨的夜晚。

孟秀放松下来,准备和父母讲讲心里话。

他告诉父母,他很怕考试,这已经让他难受到无法上学了。

他记得父母当时坐在自己的对面,他们哄着自己说:“你是学生,你的任务就是学习。”

那晚,班主任竟被父母请了过来,在老师的威严面前,除了点头,孟秀做不出其他动作。

“他们觉得一切似乎只是学习的问题,他们只在乎学习。”孟秀说。

他觉得,家长和老师其实根本没明白他的感受。

他们都觉得他是学习压力大,或者稍稍理解,他的压力比其他人都大,但是他们不懂,其实他根本就是在深渊里。

孟秀妈妈记得,初一开学不久,儿子几次在家里大哭,说心里烦得很。

可每次发泄完压力,他又会默默地拿起书本开始学习,成绩从未下滑过。

这让妈妈觉得很心疼,想方设法带他下馆子、看电影、唱KTV, “怎么也要帮他减轻点压力”。

可对孟秀来说,很多压力就是来自妈妈。

他随口说出一段回忆,小升初考试结束后,妈妈带着他逛商场。

本意是想让他放松,可当妈妈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别的家长已经晒出来孩子录取的喜报,而他还没有。

妈妈以为他没考中,于是在商场里面突然发火,当着路人的面踢他:“别人都考上了,为什么你没考上?你是不是都在假努力?”

其实,他考了一个很优异的成绩,两千人中,他排在前几名。

第二天早上,孟秀走出房门,在沙发上静静地坐着。

父母远远地看着他,不敢吭声,似乎在等待他的决定。

一瞬间,这个14岁的男孩大哭着跑回房间,又从房间里走出来,告诉父母:“我上学去了。”

说完,他突然穿着拖鞋冲出家门,快速爬到六楼楼道的窗台上,作势要往下跳。

妈妈死死抓住儿子,语无伦次地喊他:“妈妈同意你休学了,你先休学吧。”

而孟秀的爸爸则冷眼站在一边,说出口的都是嘲讽:“他是故意的,就让他跳。”

一直到后来,爸爸都没能理解,要说学生苦,哪个学生不苦,怎么偏偏自己的儿子遇到困难就往回缩。


潜伏在身边的“无声杀手”

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人情关系冷漠,抑郁症正逐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无声杀手”,悄然侵蚀着人们的健康,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他们脆弱的内心防线在各种压力下更易被攻破。

抑郁症并非简单的情绪低落,不是矫情,也不是一句“想开点”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是一种复杂且严重的精神障碍。

患者往往深陷于无法自拔的悲伤、绝望与无助之中,对曾经热爱的事物失去兴趣,日常的生活起居都成为难以承受之重。

身体上,他们⁡可能遭受着失眠或嗜睡、食欲减退或暴饮暴食、头痛、胃痛等不明原因的疼痛折磨;

心理上,自卑、自责、焦虑如影随形,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这种身心的双重煎熬,使得抑郁症患者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黑暗深渊。

青少年之所以成为抑郁症的高发人群,原因是多方面的。

学业竞争的激烈犹如一座大山,沉重地压在他们稚嫩的肩膀上。

频繁的考试、堆积如山的作业以及父母、老师过高的期望,让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喘不过气来,精神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家庭环境也至关重要,父母的争吵、离异,或是过度的溺爱、严厉的惩罚,都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内心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在心灵深处埋下抑郁的种子。

此外,在社交方面,青春期的敏感与自尊心,使得他们在面对同学的嘲笑、孤立或排挤时,难以正确应对,进而陷入自我封闭的困境,孤独感和无助感也会随之加剧。

面对这一“杀手”,我们不能坐以待毙。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紧密合作,共同构建起一道坚固的防护网。

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理解与支持,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稳定的家庭氛围;

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及时发现并帮助那些陷入心理困境的学生;

社会则要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减少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为他们提供更多有益身心的活动和资源。

写在最后

抑郁症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战胜。

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提高对它的认识,不要误以为抑郁就是矫情,给予身边的人多一点关心和爱护。

让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人重新感受到温暖与希望,让抑郁症这个“无声杀手”无处遁形。

育儿过程中,你有什么困惑或经验,欢迎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讨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