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鱼鉴赏网

陪伴与引导: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双重角色

发表时间: 2025-02-03 15:48

陪伴与引导: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双重角色

可怜天下父母心。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大概是普天之下父母共同的热切与殷勤,而中国的父母则尤甚!

然而现实很尴尬。父母的急切与殷勤很多时候被打折扣甚至南辕北辙事与愿违,无法达到父母期待且不说,父母与子女间的亲情关系甚至因之而紧张、对立乃至发生极端的人伦惨剧。

种瓜未能得瓜本已令人失落,龙凤未成反倒不小心培养成“熊孩子”和“白眼狼”,这种愿望、付出与现实的反差怎不令人唏嘘!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做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父母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角色?有句话说“教育子女是父母的第二次成长”,那在父母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有哪些觉醒并提升认知?

教育子女是人世间最长效的投资,但在投资过程中却常常面对各种疑惑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幸福需要经营,而这种经营除了时间与精力的投资外更需要觉醒、认知并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策略与情绪。

所以我强烈建议大家读一读梅拾璎的亲子教育类书籍《父母的认知与觉醒》——尤其对孩子尚在青春期的父母而言更有意义!

梅拾璎其书

其实这不是梅拾璎的第一本书。她的第一本书是2020年出版的《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出版那部书之前,梅拾璎还算不上名人,虽然她在网络平台上声名鹊起,但在出版业日趋衰颓的大背景下,谁也没有想到她的书牢牢占据着亲子教育类畅销榜!

畅销到什么程度?

一印再印,短短三四年间,她的第一本书竟然连续加印21次,大家可以想象这是一份何等耀眼的成绩!

素人出书,一炮而红!

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魅力竟然让第一本书就畅销如此?

我不想剧透也无力破解,但仅仅从她的书名上就可以略窥端倪:唤醒孩子的内驱力!成长说到底是孩子自己的事,每个孩子都有独属于自己的内驱力,与其“他驱”生硬干涉“牛不喝水强摁头”当然不如“我要学习”自我驱动乐此不疲。

直击要害,抓住痛点:这就是梅拾璎的厉害之处——唤醒了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主动成长就是解决亲子教育问题的“牛鼻子”!

从《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到《父母的认知与觉醒》这两本书的名字你发现了什么奥秘?

很有意思。如果说第一本书关注重点是孩子这个成长“主体”,第二本书则是转到陪伴孩子成长的父母这个视角上!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当父母的需要做些什么又应该避免什么?我相信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密切关注这个问题却又苦于困惑而无力无助——甩手掌柜不管不顾当然不行,绝大多数父母也肯定不敢拿自己子女当“小白鼠”做什么教育实验;但什么都管颠倒主次显然更不行,因为成长说到底是孩子个人的事,甚至说白了这一辈子怎么过也是他们自己的事,谁也替代不了谁,过多干涉不光可能事与愿违还有可能带来无法预知的隐患以致酿成反人伦的亲情惨剧。

所以父母自己也要成长,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然后积极主动试图去化解问题:这就需要当父母的自己先觉醒、反省、检讨提升个人认知,然后在行为上适时调整和矫补,力求让孩子的成长环境温馨、宽松、民主与和谐,让父母与子女的成长“共频”“共情”最终“共振”。

梅拾璎其人

仔细想来,任何人的成功都有内在的必然逻辑。梅拾璎当然也不例外。

首先她本人属于“学霸”群体,北大硕士的光环不会轻易落到哪个人头上,光环之下必有过人的聪明才智!她有过接近十年的大学教师经历,又做过一段时间的专业杂志编辑和记者——这让原本就聪明的她既有深厚的“教育人背景”又具备新闻人的灵敏触角。也许正因如此,她的每一篇文章都能抓住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儿童成长,青春期心理等热点重点和痛点,所以也就自然拥有大量的读者和粉丝,而她本人的亲和力又给她研究教育问题拓展了资料来源渠道和交流空间——如果说“源头有活水”指她自己,“流水永不腐”则是既指她相对开放的教育理念不断开掘的话题研究以及与读者群的交流渠道。

我觉得有流行词用在梅拾璎身上大体妥当:人生赢家。

一家四口,丈夫是清华博士,她是北大硕士,女儿以优异成绩进入北大,儿子虽然高考成绩一般(这可不是我说的哈,是梅拾璎自己谦虚的话说)进入二本,但人家钱小能大一还没结束就自我觉醒小宇宙爆发,申请到世界名校多伦多大学的入门券,妥妥的高知家庭,这不是赢家谁还好意思称赢家?

如果说她女儿钱小雅成长过程中根本不需要唤醒就内驱力爆棚一路开挂进入北大,这份功劳强安到做母亲的梅拾璎教育薄子上似乎有些牵强,那她的淘气儿子钱小能恰好做了他母亲教育功劳的实证——常读梅拾璎文章的朋友都知道这个钱小能,在他成长过程中我相信梅拾璎也肯定恼怒甚至急到跳脚恨不得摔几件盘子碗碟泄一下内心郁闷气,但她毕竟是教育大咖,综合修为让她摆脱了情绪的层面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和调整,好像她发过一篇文章题目大概“一个照书本养,一个当猪放”(很可能不准确哈,时间久了很可能记混,我也没去查证),很幽默俏皮却又极有意思,她的文章通篇有道理却几乎从不空头讲道理,也许这也属于她独特的魅力。

依我个人理解钱小雅这样的孩子外在的教育干预似乎并不能体现什么——真正优秀的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这话虽然有些偏激却不无道理,至少我们当教师的私下聊天常常会谈起这个话题。倒是钱小能这样的孩子更需要教育,不论家庭的、学校的、外在环境的教育往往会以柔软或者强硬的方式影响他们的成长。教育界有句话“抓两头,促中间”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钱小雅这样的孩子绝对数量并不多,相当一部分是钱小能这类孩子,也许都是美玉却都长着顽石模样,必须外力的打磨方能显示出玉的美质。

梅拾璎的可贵就在于她对这一点非常清醒,在文章中不止一次地谈及这个话题,而她的育子实绩又确实很好地支撑了她的理论,这让每一位家长读后都能有实际的借鉴实操价值。

一切只能停留在纸上的空头理论都是无用的。

对于广大家长来说,我们更需要的是源于日常来自身边的“小例子”!

我为什么推荐这本书

三个原因。

首先我非常认同她的教育理念。她从来不只是关注狭义的“成功”,不论写文章还是与读者私下交流很少见她只关注学科成绩,她关注的是“成长”,关注的是成长过程中整体健康和谐发展问题,有点自然主义味道,顺其自然却又绝非放手不管而是以柔和的方式加以引导、抚慰、鼓励。如果说“成功”的终极目标属于“物化”,“成长”的核心则始终是“生命”是个性鲜明情感丰满的孩子!


在这里曝一个小小的八卦哈。那时钱小雅大概还只是十多岁的孩子,梅拾璎为小雅改了名字原因大约是五行缺个啥担心后来会对孩子的情感有影响所以用名字来调补——真是可怜天下“老母心”啊!人家还是个中学生呢,她不揪着学习不放倒也罢了,反倒替人家担心起婚恋之事——从这小小的八卦上就可窥见梅拾璎关注的是孩子的未来,这个未来不只是学业的、事业的,还包括恋爱婚姻及家庭幸福!

其次是非常喜欢这本书的选题。私下聊天她谦虚地说这本书都是些案例,没有什么高大的理论可以显摆吹嘘。

但我认为这本书的最大价值恰好在于这一个个案例!

教育不需要空头理论,尤其对普天之下的平凡父母而言那些看似玄妙高深的理论简直就是“耍流氓”。最能帮助他们的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从这些不同的案例中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或者说即使不能找到具体的方法也能给予点拨与启迪。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梅拾璎的文风。

像她人品一样,平和就是高贵,低调便是人间最大的奢华。她的文风朴实接地气儿,明明严肃的教育话题却在朋友闲聊天的宽松、温暖与美好中谈论开来,不搞花哨的噱头,不矫情装神,更没有什么专家的说教气……

本文属于作者原创,首发于个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