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鱼鉴赏网

白茶真相揭示:白毫银针是否真的不耐泡?

发表时间: 2023-04-26 12:29

白茶真相揭示:白毫银针是否真的不耐泡?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茶圈内,有一部分茶客轻视春茶的“嫩”。

在他们口中,外形太过细嫩的茶叶一文不值。

“全⁦用细芽嫩叶做出来的春茶,好看是好看,但就是个花架子,喝起来一点也不过瘾。”

“全芽头做出来的茶叶就是智商税,不论竹叶青、白毫银针、金骏眉,茶味又淡又不耐泡。”

“大叶子做成的茶叶才有茶味,只用芽头加工出来的白毫银针,没有任何性价比。”

话说,芽头明显的春茶,当真如此不堪吗?

当然不是,绝对不是,一定不是。

春季里新生出来的茁壮单芽,蕴藏着丰富的茶树养分精华。

茶氨酸含量高⁠,营养价值丰富。

很长一段时间内,“以芽为贵”是不少茶客的选茶标准。

以芽头为主料制出来的春茶,有着许多好听的别名。

唤之为,银芽、雪芽、银针、玉针等。

春茶原料细嫩,与茶味寡淡不耐泡之间,没有任何牵扯。

当你买到手的白毫银针茶味又淡又不耐泡时,千万别认为以芽制成的春茶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

背后这5点方向,才是事实真相!

《2》

一、产地海拔

平地茶园产出来的银针,先天内在茶味积累不‌足。

喝起来,不仅茶汤不够鲜,不够香。

耐泡‫度上,也难以与高山银针一较高低。

白毫银针的品质,受先天产区环境制约。

高山茶园,海拔适中,植被丰富,光照时长适中,多柔和的漫射光线,多山间云雾小气候滋润。

并且,山间的土壤土质更疏松松软、透气性强,富含多种养分物质。

等到春茶季,产出来的茶树新芽,颗颗饱满,银毫密披,包括茶氨酸在内的多种养分物质积累丰富。

这么好的茶青原材料,只要后期加工不拖后腿,茶叶品质绝对更有保障。

茶汤鲜爽淳和,鲜醇特征突出,毫香浓郁。

盖碗冲泡时,连续快速冲泡出汤,照样能泡出淳和清爽,鲜甜柔润,毫香花香飞扬的美妙茶味!

平地银针,则没有这样的好运气。

山下的平地茶园,土壤多泥沙冲积,黏性偏重,且植被单调,缺乏独特的山间小气候滋养。

虽然同样都是茶芽,但它们的风味韵味、耐泡次数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3》

二、警惕小树茶

过去五、六年,白茶市场很火。

每年新增的白茶产量,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新种下的茶树,一亩一亩地增加。

新建出来的茶厂,一个接一个地出现。

由此带来包括白毫银针在内的各式白茶,产量飞速猛增。⁧

但这些节节攀升的新茶产量里,有
不少问题值得正视。

比如,小树茶。

简单理解小树茶,可将它们当成正常茶树的幼年体。

普遍特点是,趁着白茶市场大热的这些年,被人开垦茶地,新种茶苗得来。

由于刚种下没几年,树龄尚浅,积累不足。

滋味上,鲜味不足,茶味偏淡。

茶香上,花香弱,毫香也弱。

品茶时,茶味不耐泡,相邻几冲茶汤之间,茶味断层极快。

这样的小树茶,按照严格制茶标准,还没达到适合采茶的树龄,是不能采茶的。

心急一时,早早采茶。

采下来茶芽,看似外形细嫩,但茶味积累空洞。

只要泡开试喝,不难看出它的真正面目。

为了加以甄别,这里有个实用的技巧分享。

拿起芽头时,大家不妨多捏一捏芽身。

正常情况下,白毫银针的芽头是壮实的,捏起来是鼓鼓的,很饱满肥壮。

而小树银针的积累不足,芽头偏瘪,容易一捏就扁。

孱弱瘦小的茶芽,肯定做不成好茶。

《4》

三、工艺有损

白毫银针的制作工艺,堪称是所有白茶里难度最大的。

这一切得从它的芽头构造说起,白毫银针的芽,并不简单。

它的内层结构,类似一颗包裹紧密的竹笋。

一层复一层,里里外外总共有5-7层之多。

如果技术不过关,加工白茶没有超过四、五年,制茶经验积累不足。

尝试性做银针时,容易出现两类工艺痛点。

要么是只烘干了表层,内部没有干透。

要么是表层已经烘透了,但内层却没有干燥到位,处理起来甚是麻烦。

在尽可能保全白毫银针天然养分风味的同时,尽最大可能,将含水量控制在极低的水平,很难。

萎凋时,茶芽摊得太厚,底部没法透气;

日光萎凋时,萎凋温度太高,时间过长,也会有损品质;

烘干时为了赶进度,加快制茶步骤,快速烘茶,这种速成出来的新茶,内部很难干透,会留下品质缺点,泡茶时并不耐泡,更不利于后期久存。

不论怎么看,买对制茶工艺到位的高山银针,才能享受到极致的毫香蜜韵风采。

要不然,买到外形、香气、滋味存在异样的问题银针,肯定没有品质保障。

《5》

四、投茶太少

退一步看,即便暂时排除品质问题。

造成白毫银针不耐泡的原因还有很多。

比如,茶味被大量稀释了。

投茶量太少,注水量偏多。

茶少水多的情形下,估计前两、三泡茶汤还能勉强有滋有味。

但后续再继续冲泡时,茶味难以为继,很快就变淡。

这时,需要及时调整投茶策略。

盖碗泡白毫银针,茶水比例大约是1:20。

110毫升左右的标准盖碗,投入5克白毫银针干茶,茶水比例正好。

单次冲泡时,仅仅是随手放了一小撮干茶芽头。

实际重量不过两克、三克,远远不足标准量。

冲泡时,肯定没法做到七冲八冲之后,茶味尚存。

为了做到精准投茶,解决办法不难,仅需准备一把小巧的克秤。

每次泡茶前先称重量,避免随手投茶,就能解决。

⁢《6》

五、不当闷泡

盖碗泡白茶,不应该随便闷泡。

当一泡茶的茶汤滋味还没泡淡前,要坚持快出水泡茶。

往盖碗内快速环壁冲入沸水,第一时间内,及时合盖出汤。

连续快速出汤,等起码泡过5-6次,再适当延迟出汤时间。

千万别选在一开始就闷泡,不然盲目闷泡,久久不倒出茶汤。

这样肯定会将白毫银针的茶汤滋味闷浓,有损高山白茶的鲜爽本味发挥。

闷浓的茶汤,尝入口特别苦,并不好喝。

同时,还‍会影响耐泡次数。

将原本可以泡出三、四冲茶汤的滋味物质,一次性浓缩起来。

闷不了几次,茶味彻底消耗殆尽,当然不如快出水冲泡来得耐泡。

《7》

昨天看到一篇福鼎新闻,主题是,叫停过度修剪茶树。

认真说起来,不合理的过度修剪,的确对茶叶品质无益。

虽然在台刈过后,来年能发出更多的新芽新枝,采茶的产量能跟上去。

但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不利于长久。

同样一片茶园,频繁台刈与适度修剪,肯定是后者的茶青品质更好。

产出来的白茶更香、更醇、更好喝、更耐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好茶不语,自然会在茶桌上见真章!

更多关于白茶的知识

天热了,“冷泡茶”和“沸水泡茶”,谁才是喝白茶的最佳方式?

冲泡白茶的3大误区,茶‎具、泡茶水、泡茶方式,一次性说清楚

从泡茶工具,到冲泡用水,再到煮茶方式,分享宅家喝茶泡茶的技巧

泡白茶3大坑,第一温水泡茶,第二泡茶坐杯,第三坑你知道吗?

同样是泡茶,白茶的煮茶和盖碗泡茶,滋味究᠎竟有哪些不同?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