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1-31 09:30
在人类与疾病的漫长斗争中,抑郁症犹如一片沉重的阴霾,笼罩着无数人的心灵。随着社会的发展,抑郁症的发病率不断攀升,成为全球性的健康挑战。
但在这黑暗中,也有希望的曙光,胡海岚教授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照亮了对抗抑郁症的道路。
胡海岚教授荣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这不仅是对她个人科研成就的高度认可,更是抑郁症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个被誉为女性科研领域 “诺贝尔奖” 的奖项,让胡海岚教授在社会和情绪神经科学方面的卓越贡献得到了全球的关注。
她的研究成果为抑郁症的创新疗法与新药开发奠定了关键理论基础。大脑中 “外侧缰核” 的发现,揭示了抑郁症发病的重要机制。当外侧缰核进入高放电的簇状放电状态,会抑制奖赏中枢,让个体产生抑郁情绪体验。这一发现,打破了传统抗抑郁药基于经典单胺递质假说的局限,为研发新型抗抑郁药提供了新的方向。
胡海岚教授
传统抗抑郁药往往需要 2 到 4 周才能起效,而近年来受到国际关注的分离麻醉剂氯胺酮,能快速起效。胡海岚教授团队研究发现,氯胺酮能在短时间内抑制外侧缰核的簇状放电,这一成果被认为是其快速抗抑郁的重要机制之一。这不仅为抑郁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激励着更多科研人员投身于抑郁症研究,推动该领域不断向前发展。
抑郁症的全球现状令人担忧。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超过 3.5 亿人饱受抑郁症的折磨,已然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且预计到 2030 年将跃居全球疾病负担之首。在我国,抑郁症患者人数已超过 9800 万,终身患病率达 6.8%,疾病负担排名第二。
抑郁症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且极其严重的。它与多种疾病共病率增加,使得病情更加复杂,不仅导致疾病频繁反复,还严重影响预后效果。更为残酷的是,抑郁症极大地提升了自杀风险,全球每年 80 万起自杀事件中,50% 发生在抑郁症患者身上,他们死于自杀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群的 20 倍。同时,抑郁症还严重损害患者的社会功能,让他们在生活、工作、社交等方面举步维艰。
然而,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许多患者却因大众对疾病认知不足、自身病耻感强烈以及医疗服务难以获取等因素,患病后未能及时得到诊治。在我国过去 12 个月被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中,仅有 9.5% 接受过精神科专科治疗,这无疑使得更多患者的病情陷入反复慢性化,增加了病残率。
抑郁症的成因复杂,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遗传因素在抑郁症发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生物遗传度高达 40%。家族中有抑郁症患者,后代患病风险会显著提高。社会因素同样是重要诱因,短暂的应激生活事件,如突然下岗、感情危机、子女教育困境或经济危机等,都可能成为抑郁症的导火索。早年的不良经历,如童年时期遭受家庭暴力、感情被忽视、校园霸凌等,也可能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埋下抑郁症的隐患。
当个体经历重大压力和长期应激,且应对压力能力不足时,机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长期应激导致皮质醇水平上升,引发全身长期的低水平炎症反应,这些变化可能影响大脑结构,进而诱发抑郁症。对于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在后天不良环境和应激的双重作用下,患抑郁症的风险更是大大增加。
尽管抑郁症的防治面临诸多挑战,但我们并非束手无策。胡海岚教授等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为抑郁症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从发病机制的揭示到新型抗抑郁药的研发,每一步都在推动着抑郁症治疗领域的进步。
在预防方面,我们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保持良好作息、坚持有氧运动、培养积极的兴趣爱好、拓展社交圈子、构建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等,这些都能在预防抑郁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帮助人们有效应对环境压力。同时,合理规划学业或职业发展目标,妥善处理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中的冲突,不断提升自身个性、价值观和能力,也有助于降低抑郁症的发生几率。
抑郁症虽可怕,但只要我们不恐惧,积极寻求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就一定能够打破抑郁阴霾,拥抱美好的每一天。我们期待在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支持下,能够早日找到彻底攻克抑郁症的方法,让更多人摆脱抑郁症的困扰,重获心灵的自由与安宁。
文章来源:返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