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23 20:44
《庄子·养生主》里这样说:“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这句话道出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曾经执着的东西,直到有一天,蓦然回首才发现早已变得不重要。
弘一法师说:“少欲知足,身心自在。”
弘一法师的话启示我们,减少不必要的欲望,内心平静,身体也感到轻松。
五十而知天命之年,50岁经历过生活的酸甜苦辣咸之后,对人生有了更透彻的认识。
有些事认命了,人这一辈子,吃多少苦,受多少罪,也许命里早已注定好,有些事或许可以努力一下,努力后顺其自然。
50岁后避免这三种比较,晚年活得更幸福。
有个《守财奴》的寓言故事,从前,在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个老头,他有很多财富,
但是他住在一间破旧的房子里,衣服总是打着补丁,从不舍得花钱修缮或买新衣。
他把钱藏在一个只有他自己知道的隐秘的地,每天一遍遍数着金币、银币。
他无朋无友,独身一人,生活孤寂。
有一天,村里着火,火势很大烧到了他的房子。村民们跑来救火,然而他只救财。
最后房子烧毁,钱救下来了,看着被烧毁的废墟,他醒了:财富带不来真正的幸福。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钱再多,买不来幸福。
胡适先生说:“人性最大的恶,恨你有、笑你无,嫌你穷、怕你富。”
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上,物质财富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
《守财奴》的故事启示我们,减少对外在物质的追求,而关注内心的满足,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正如《金刚经》里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人过50,一眨眼,人生过半,看透物质财富,不必比较。
很多父母都盼着自己的孩子不是望子成龙就是望女成凤,殊不知要是真有那么多的龙凤,也就没有了基层的平民百姓。
有句话说得好:“孩子如果是平庸之辈,那么就承欢膝下;如果出类拔萃,那就海阔天高任其飞!”
在一个小城市里有一对夫妇:李明和王芳,他们的儿子李浩,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很一般,然而夫妇俩人从不给孩子过多施压,反而鼓励他的兴趣。
李浩从小喜爱音乐,尤爱弹吉他。父母就给他买了一把好吉他,还请专业导师。几年后,他在学校文艺活动中表现很是出色,还参加一些地方性的音乐比赛并获奖。
高中毕业后,李浩想报音乐学院。夫妇俩也支持他,最终李浩顺利考入音乐学院。这个故事启示我们甭管孩子是平庸还是出类拔萃,都应该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鼓励。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父母的爱和支持对孩子来说特别重要。甭管孩子是平庸还是出类拔萃,都应该给他们适当的支持和鼓励。正如《朱子家训》所说:“教子有方,方能成才。”
人过50,要是再听到别人家夸自家孩子好,一笑了之。
王女士,一名普通中学老师,在岗位上默默耕耘三十多年。
她没显赫的社会地位,也没丰厚的收入,但她很热爱这职业,关爱每一个学生。
学生们都很尊敬她,毕业后还会经常有人回来看她。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社会地位能带来认可、尊重,却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唯一标准。
正如《大学》所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内在的品质和人格修养才是真正重要的。
人过50,身体已不再年轻,有些人已经高血压,高血糖,每天依靠药物,一天不落。
不再争强好胜,努力后顺其自然,即使是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开心快乐。
人过50,比较这三种,晚年活得更幸福。
身体是自己的,你不爱惜,没人替你爱惜。
“身安即是福。”——《大智度论》
李先生,退休老师,50后他每天早晨,去公园跑步、打太极拳,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
有一次,他参加了社区长跑比赛,竟得了老年组第一。
他还常与朋友分享他的健康秘诀,鼓励大家也加入锻炼,感染了社区里的老年人,纷纷也开始重视身体康健。
人们往往忽视了健康,为了碎银几两。
李先生的故事启示我们,甭管多忙,都要抽出时间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50岁后,身体康健就是福气。
有些癌症是气出来的,到了五十岁这年纪,什么都得看开了。
身体不如年轻时那么硬朗了,家里头的事儿也多了,工作上可能也有变化。
这时候,心态要好。
别老想着过去的辉煌或是未来的不确定性,得学会珍惜眼前的好日子,开开心心地过。
心宽了,什么事儿都不觉得难了。
热播剧《《山花烂漫时》,张桂梅在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创办了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帮助贫困地区的女孩接受教育,改变命运。
尽管遇到各种难题,然而她始终乐观积极。她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让孩子们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故事启示我们,甭管年龄多大,保持积极的心态很重要。
尤其到了五十岁以后,更应学着珍惜当下,乐观,让生活更加充实、幸福。
人过50,学习张桂梅校长的这种乐观的心态。
人呐,不生气,不得大病,就是福。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夫妻一条心。”
因为碎银几两,往往因为工作和生活压力而忽略了家庭。
张先生结婚30年,他的妻子是一位小学老师,平时工作忙,但甭管多忙,她都抽出时间陪家人。
俩人一起做饭、散步,两个孩子也孝顺,节假日会回家陪父母。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家庭是温暖的港湾,甭管多忙,都要抽空陪家人,用心经营家庭。
正如《礼记·中庸》所说:“夫妇和而后家道成。”
人过50,家是后半生的依靠。
“五十而知天命”,生活过的不仅是岁数,还有对生活智慧的领悟。
不盲目跟风、设定过高期望。
学会感激身边拥有的一切,包括家人朋友以及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凡的事物。
应该关注内心的感受、生活的质量,
比健康、心态和家庭和谐,而不是物质财富、社会地位和子女的成就。
当我们学会减少不必要的欲望,专注于内心的成长和平静时,就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正如弘一法师所说:“少欲知足,身心自在。”
只有这样,50岁后的晚年生活才真正的幸福。
如此而已,越走越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