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2-20 10:04
从计划生育的严厉处罚到促进生育的高额奖励,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仍然走在“外部强制推动”的路线上,我们是否应该换一换思路了?
▲先来看看千奇百怪的催婚催育操作:
实例1,江苏无锡网民“闪闪惹人爱”上月在小红书发贴称,街道办致电询问其最近一次月经时间,近期有无生育打算,以及养宠物等问题。
实例2,某网民在微博上传视频,显示自称“催生办”的工作人员登门拜访,要求一名年轻男子赶快找个女生和对方生小孩。“催生办”人员训斥:“结不结婚我不管,但是你一定要生小孩,在外面多找几个女朋友多生几个行不行,五个是硬性指标……你33岁还不开始生小孩是犯罪,是千古罪人。”
实例3,绍兴市上虞区除了生育奖励现金之外,对三孩家庭购买商品房时一次性发放30万元房票。
实例4,山西省吕梁市宣布,自2025年1月1日起,给予在当地登记结婚,且女方年龄在35岁以下的夫妻1500元结婚奖励。
电话催,上门催,各种奖励措施,结果是人们的生育意愿并没有因此而变化,想生的照常生,不想生的任你怎么刺激,也无动于衷。因此,我们认为,是否可以换一种思路,分析一下以前的人和有一部分乐意生育的人,他们的生育意愿从何而来?或许我们可以由此受到启发,获得借鉴,从而找到催生的钥匙。
▲再来看看乐意生育者的内在动机:
①先人的观念。为啥以前的人愿意生孩子?他们那时候可是把“传宗接代”看得无比重要,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正是这种深入人心的理念,这种原始而朴素的社会责任感,推动人们生育后代,薪火相传。
②边远、贫困地区人群的观念。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人群来说,孩子被视为增加劳动力和养老保障的手段。“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这种实用主义的生育观念,是基于对现实危机感的直接反应。
③逃避计划生育的人群。这部分人群往往同时受到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观念的多重影响,他们的生育动机是复杂而多元的。
由此我们发现,生育主要是受人的思想观念的支持。存有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等观念的人群,倾向于多生,反之,则少生甚至不生。可见,现在单纯的花式催生和金钱刺激之所以难以奏效,就是因为这些做法根本没有触及到人的生育观念。
▲避孕技术时代的特殊性:生育的主动权更多地掌握在了人们手中,思想观念对生育率的制约作用愈发凸显。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生育一直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个人生活水平和思想观念对其影响有限。然而,随着避孕技术的发展,生育行为越来越多地受到个人思想观念的支配,愿意生就生,不愿意生就不生。生育的主动权更多地掌握在了个人手中,思想观念的作用愈发凸显。这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经济条件越差的人越生,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不生,这中间起作用的,就是个人对生育意义的认识。
▲我们需要换一种思路:催生只有从转变人的观念入手,才可能会有收效。
一方面,我们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文件精神,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同时,相关部门更应该从转变人的观念入手,要了解现实中年轻人不愿生孩子的主要原因,以及消除社会现实导致这些原因的要素,让年轻人感觉到生孩子是一件幸福快乐的、没有负担的事情,是一件从家国情怀来考虑,对自己、对国家都有好处的事情。
在此基础上,开展促婚促育工作,营造全社会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围,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借鉴计划生育工作时的宣传技术,让人接受“生孩子给人幸福未来”的观念。
相关部门可以建立“社会婚育促进办公室”,主抓促婚促育工作。
计划生育时代,叫响了 “只生一个好”的口号,使这口号深入人心几十年,深深地刻在了几代人的心里。特别需要拟定促婚促育宣传口号,如:适时婚育,家庭幸福;选择适时婚育,走向幸福未来;适时婚育,从我做起;创造美好未来,从适时婚育开始;优生优育,社会和谐;二孩三孩好,幸福有保障;生育二孩三孩,到老幸福美满。
通过媒体、社区活动和学校教育,传播生育的积极信息,改变人们对生育的负面看法。
2,让全社会都认识到,无子女老人晚年生活是不容易的。
虽然无子女老人在晚年生活中可以享受多种社会保障措施,但是即使经济条件允许,没有子女的陪伴和照顾,老人的生活质量也会大打折扣。譬如上医院,没有子女帮扶,就会有许多困难;无子女老人在养老院中,就可能得不到护理人员的重视;无子女老人找保姆,保姆也不会尽心尽力,更不会贴心。
对于这些现实问题,我们应该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让世人了解,让人们意识到:人到老时,金钱就不是万能了,年轻时养育子女老了才会有子女帮扶。
3,树立正面的生育榜样。
通过媒体和社交平台,展示多子女家庭的幸福生活,树立正面的生育榜样。让人们看到,那些多子女的老人,逢年过节,家里热热闹闹,生病了子女们轮流照顾,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有人关心,这样的晚年生活,才叫幸福。用这些家庭的现身说法,来激励人们看到生育的积极一面,从而改变他们的生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