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2-17 17:3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最近天气寒冷,王大爷却没把医生的叮嘱放在心上,70岁的他身体还算硬朗,平时喜欢晨起去公园散步。
可最近气温骤降,他仍旧一大早出门,穿得也不算厚,想着“多活动活动,身子才暖和”。
谁知有一天他刚走到半路,突然感到胸口一阵剧痛,出了一身冷汗,幸好路人及时报警,送医后被确诊为脑梗。
医生告诉家属:“老年人冬季血管收缩明显,容易出现血压波动和心血管问题,特别是突发性脑梗,是寒冷天气的高发疾病。”
事后家人追问才知道,王大爷其实前几天就偶尔感到胸闷,但因为症状轻微,他觉得没什么大碍。
这一疏忽险些酿成大祸,像王大爷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生活中我们往往忽视了一些看似普通却暗藏风险的细节。
权威数据显示,寒冷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每年冬季,脑梗的发病率比其他季节高出20%以上,且老年人是主要受害群体。
寒冷会使人体血管剧烈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提高心梗和脑梗的风险,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和吸烟者,风险更高。
脑梗医学上叫脑梗死,是一种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中断,导致脑组织损伤的疾病,老年人是脑梗的高危人群,而它的危害绝不仅仅是“摔一跤”那么简单。
得过脑梗的人即使侥幸救治及时,身体和生活也可能会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脑梗对老年人的直接影响就是身体机能的衰退,脑梗发生时,大脑的某些区域因缺血缺氧而受损,这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肢体麻木、语言障碍等后遗症。
很多老年人在脑梗后连最简单的穿衣、吃饭都需要别人的帮助,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特别是偏瘫的情况,患者可能完全失去一侧身体的活动能力,连翻身都需要人搀扶,这对家庭来说也是一场沉重的负担。
脑梗还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认知功能,研究表明,大约20%-30%的脑梗患者会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下降甚至痴呆的症状。
一些老人脑梗后不记得自己家在哪里,甚至认不出家人,原本能操持家务、照顾孙辈的人,可能在脑梗后需要别人24小时看护,这种变化不仅让患者自己感到痛苦,还会让家人心力交瘁。
脑梗对情绪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很多老人在脑梗后会变得沮丧、易怒甚至抑郁。
一方面是因为身体功能的丧失让他们感到无助,另一方面是长期依赖家人照顾让他们产生愧疚感,情绪不稳定又会影响康复效果,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脑梗带来的医疗费用负担也是一个巨大的压力,脑梗后通常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比如理疗、针灸以及各种药物。
住院、护理费用更是让普通家庭难以承受,一些老人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无法得到全面的治疗,这就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加重。
而且脑梗的复发率非常高,据统计,脑梗患者在发病后五年内的复发率高达30%-40%。
复发后的症状往往比第一次更严重,甚至可能致命,这意味着一旦脑梗发生,患者和家属都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严格控制血压、血糖等危险因素。
脑梗虽然可怕,但只要重视早期预防和健康管理,完全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家人平时要多观察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发现他们有头晕、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症状时,及时就医检查。
脑梗发生时,身体会发出一些信号,这些信号往往来得突然,让人猝不及防,但它们其实是身体在“报警”。
如果能够及时识别这些症状并采取行动,就可能抓住宝贵的治疗时间,避免更严重的后果。
1. 身体一侧出现无力或麻木
脑梗发作时,身体一侧的无力或麻木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手臂、腿或面部,特别是老年人会突然感觉到一侧的肢体变得沉重或无法正常活动。
比如拿筷子、端茶杯时手突然变得不听使唤,或者站立时一条腿发软,几乎要跌倒。
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大脑中负责运动和感觉的区域因缺血而受损,这些区域控制着身体的对侧肢体,因此当大脑左侧出现脑梗时,往往表现为右侧肢体的无力或麻木。
2. 语言表达困难
老年人可能会突然发现自己无法顺利地说出一句完整的话,甚至嘴里发出的声音含糊不清,就像“嘴不听使唤”了一样。
有些人可能还会丧失听懂别人说话的能力,别人和他说话时,他完全理解不了。
这主要是因为大脑中控制语言表达和理解的区域受到了损害,正常情况下这些区域协同工作,使人能够流畅地交流。
一旦发生脑梗,这些功能可能会立即中断,导致老年人在短时间内失去交流能力,即使稍后恢复,语言障碍往往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说明脑部血流已经严重受阻。
3. 视力变化
很多老年人在脑梗来临时会突然发现自己一只眼睛看不清东西,视野变得模糊或窄小。
有些人可能会出现双眼对焦困难,甚至看到的物体分裂成两部分,这种现象叫做复视。
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大脑中负责视觉的区域受到了影响,视觉信号从眼睛传递到大脑后,需要经过一系列处理才能形成清晰的图像。
一旦脑梗阻碍了这一过程,视觉异常就会随之出现,这种症状常常伴随头晕或站立不稳,让老年人觉得天旋地转。
4. 严重的头痛
与普通头痛不同,这种头痛来得毫无预兆,且疼痛感更为强烈,很多老年人会感到头部像被紧紧压住一样,伴随着恶心、呕吐,甚至会出现意识模糊或昏迷的情况。
这种头痛的原因通常是脑部缺血导致的神经系统紊乱,如果脑梗涉及到颅内压力的变化,比如伴随出血性梗死,头痛会变得更加剧烈,对于平时很少头痛的老年人来说,这种突然出现的剧烈疼痛尤为危险。
保持血压稳定是预防脑梗和心梗的重中之重,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的弹性逐渐减弱,尤其在寒冷天气,血管容易因气温下降而剧烈收缩,导致血压波动。
如果血压突然升高,不仅可能引发头晕、心悸等症状,还会大幅增加脑梗和心梗的风险。
因此在家中采取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措施,能够帮助老年人更好地控制血压,降低突发疾病的风险。
1. 准备血压计
建议老年人在家中备一个电子血压计,每天早晚定时测量血压,并记录结果,便于随时掌握血压的变化情况。
如果发现血压波动较大,应及时联系医生,调整降压药的用量或生活习惯,尤其是有高血压病史的老年人,规律监测血压可以有效防止血压突然升高而导致严重后果。
2. 注意室内保暖
冬季室内温度和湿度的调控对老年人的健康至关重要,建议将室内温度保持在18℃到22℃之间,湿度控制在50%左右,这样可以让空气不过于干燥,同时又不会因寒冷刺激导致血管收缩。
晚上睡觉时,老年人常常忽视脚部的保暖问题,这可能增加血管痉挛的风险,穿上一双厚袜子,或者使用热水袋暖脚,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环。
此外,夜间起床时不要急于站立,尤其是在寒冷的房间里,快速起身可能导致血压骤然升高或引发眩晕。
3. 管理情绪
研究表明,过度紧张、生气或焦虑会导致血压骤然升高,心率加快,直接增加脑梗和心梗的风险。
老年人要尽量保持情绪平稳,避免与他人争吵或长时间沉浸在负面情绪中,家人也应尽量避免对老年人施加心理压力,多鼓励、少指责,为老人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一些简单的放松方法能帮助老年人稳定情绪,比如听轻松的音乐、练习太极、散步或进行深呼吸。
4. 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
对于老年人来说,规律作息尤为重要,晚上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每晚睡够7到8小时。
如果需要午休,尽量控制在1小时以内,避免影响夜间睡眠质量,睡眠不足或过度睡眠都会增加血压波动的风险,长期如此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晚餐不宜吃得过饱,尤其是在睡前两小时内应避免进食,这样能减少胃肠负担,同时降低夜间血压升高的风险。
睡前可以喝一杯温水,有助于稀释血液黏稠度,但不要喝太多,以免增加起夜次数。
与其等到脑梗敲门,不如提前给健康装上一道“防盗锁”,老年人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不必每天紧张兮兮地盯着身体的每一个变化。
关键是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对健康问题多一分重视,对身体的信号多一点敏感。
参考资料
【1】郭迎春.健康饮食预防老年人脑梗死[J].家庭医学(下半月),2024,(08):44-45.
【2】许平.重视老年人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J].人人健康,2023,(25):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