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2-02 12:17
在行为金融学的领域中,前景理论(prospecttheory)是一个基石性概念。
尽管其名字听起来抽象,但其内涵并不复杂。前景理论揭示了人类对于商品价格、自身收入或投资收益的满意度,并非取决于这些数值的绝对值,而是取决于比较,比较对象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价格。
简单来讲,人的幸福感是通过比较产生的。
这一观点看似稀松平常,完全符合常识认知,然而,符合常识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充分意识到它对日常生活决策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前景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参考点依赖。
理解这一概念,不妨借助一道选择题:选项A是你的同学一年挣十万,而你挣20万;选项B是你的同学一年挣40万,而你挣30万。
面对这两个选项,你会作何选择?实验结果表明,大部分人会不假思索地选择A,只有经过深思熟虑后,才会发现选择B其实更合理。由此可见,在人类的本能中,对收入满意度的衡量,首先源于我们设定的参考点,这便是所谓的参考点依赖。
现实生活中,参考点依赖的例子比比皆是。
近年来,新能源车行业迅猛发展,国产品牌从外资车企挖掘了不少人才。
有一位在外资车企工作的朋友,三年前收到一家造车新势力的邀请,对方给出的offer十分诱人,职级连升两级,工资翻三倍,可他因看不清这家新势力的发展前景而拒绝了。
仅仅过了一年,他又收到其他国产品牌的邀请,职位提升,工资翻1.5倍。
他心动了,可一对比之前的机会,总觉得这次诚意差了许多。纠结许久后,他把这个offer让给了别人,直至现在仍后悔不已。从综合情况来看,后面这个机会其实非常适合他,他却因参考点依赖陷入思维误区,只因曾经接触过更好的机会,便对后续不如前者的机会都瞧不上了。
上述例子是与自己的过往经历作比较,而参考点更常见的表现是与他人比较。
在经济学领域,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个男人的幸福指数取决于老婆闺蜜的老公的收入。假如老婆闺蜜的老公混得都不如自己,这个男人的自尊心便能得到极大满足。
在生活中,无论是同事之间、同学之间,还是同龄人之间,这种无形的比较时刻在我们大脑中发生。
从脑科学角度分析,同伴的境遇好坏会刺激我们大脑中一个被称为腹侧纹状体的区域,该区域与大脑的奖赏反应密切相关。
通常情况下,当我们获得奖赏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
所以,当看到同伴混得不如自己时,腹侧纹状体就会被激活,进而刺激多巴胺分泌,此时我们便会产生愉悦感。
行为经济学家针对此做过诸多实验,大致过程如下:先给予实验对象一笔钱,假设是1000块,让他们玩一个赚钱游戏,若赢了,钱可直接带走,所以大家都渴望赚钱。
但这个游戏被设计成必定会亏钱,因此大多数人玩到最后只剩下500块,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会感到不悦,这符合常理。
有趣的是,当这群人听说还有一小部分人最后只剩下200块时,大脑扫描显示,他们每个人的腹侧纹状体在听到这个消息的瞬间都被激活了,有些人甚至忍不住笑出声。然而,当研究人员询问他们听到别人的坏消息是否开心时,多数人第一时间予以否认,声称自己为那些人感到难过。
这便是真实的人性。其实,不能说被访谈者虚伪,他们前后反应不一致,是因为激活的脑区截然不同。
听到别人的坏消息时,负责奖赏的腹侧纹状体被激活;而反思如何对待别人时,负责思考和理性的前额叶皮质被激活。这个实验也可看作是经济学与脑科学之间一次饶有趣味的碰撞。
回到前景理论,除了参考点效应,它还有一个组成部分是确定效应,也就是俗话说的“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在确定的收益和冒险一搏之间,大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收益,秉持见好就收、落袋为安的本能。
确定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有助于我们把生活过得更好的人类本能,它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务实。在当下全球大环境中,日常生活里坚持见好就收、落袋为安并无不妥,因为这确实是这个时代不错的生存策略。
文本内容源自@所长林超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