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鱼鉴赏网

探寻日本医疗状况的秘密

发表时间: 2025-02-05 14:54

探寻日本医疗状况的秘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评选,日本医疗制度多次被评为全球第一,其国民人均寿命也稳居世界首位,日本女性平均寿命达87.32岁,男性达81.25岁。

从医护数量而言,日本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量约2.5人,与中国相近;但日本护士配备显著领先,达到11.49人/千人,而中国为2.94人/千人。

从医疗设备而言,日本每万人口拥有CT设备101.3台,MRI设备55.2台;中国每百万人口CT设备22.6台、MRI设备9.7台。

从病床数而言,日本每千人病床数达到13.1张,中国6.3张。

从癌症治疗效果而言,以胃癌为例,日本胃癌5年生存率达70.2%,10年生存率也超过50%,治疗效果显著。

从以上种种来看,日本医疗水平应称霸全球,可为什么连流感都治不好?

来源:veer


一位在日本的朋友G先生向我们披露了其眼中的日本医疗。

前年,G先生突然发高烧、刀片嗓,他顿感不妙,于是前往家附近的诊所看病。到了诊所,医生给他检测了新冠和流感,但鼻腔和咽喉测试并不精确,当时阴性,医生给他开了退烧药。

随即,G先生表示希望能挂水缓解症状,但医生告知,诊所只有门诊,没有病床,即便测出新冠或者流感阳性,也只能当感冒处理,因为医生觉得大部分人得流感可以自行恢复,一般都会让患者回家吃药自愈。实在严重的话,比如病况直转急下,那么可以转诊去大医院。

一天之后,G先生感觉症状持续加重,于是前往另一家诊所,随即做了更多检查,被确诊为甲流引发的肺炎,这才得到了对症治疗,并很快痊愈。

这是日本医疗的第一点——分级转诊制度,先由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再“转诊”去大医院。

日本根据人口、地理、交通等各种因素,设定了三级医疗圈:一次医疗圈,以市、町、村为单位,提供便捷门诊。二次医疗圈,主要提供住院服务。三次医疗圈,主要提供高精尖住院服务。

也就是说,日常看病,日本人一般主要是去小诊所,小诊所医疗资源有限,不仅没有病床,验血和拍片并非每家诊所都有,更别说ICU设施,所以即便是新冠和流感,都被统一当做感冒处理,病情恶化才会被转诊至有条件治疗的大医院。

日本医疗的第二点——大部分医疗资源主要服务于国内有医疗保险的市民。如果你是外国人且没有医保,想要去大医院看病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G先生朋友携孩子去日本旅游,突发腹痛,怀疑是阑尾炎,G先生帮忙打电话去附近诊所预约,结果该诊所称“不接受外国人”。当G先生的朋友表示这是赤裸裸的歧视时,诊所否认说,日本并不是每家医院都能接受外国人看病,因为语言障碍会导致接诊非常困难。另外,外国人没有医保,医疗费用是本地人的数倍,很多外国人去检查了一通后会选择打飞的回国内治疗。比如阑尾炎手术,本地人只需花18万日元,折合人民币8000多元,但外国人治疗下来需要花费6.8万元人民币。

最后,诊所告知G先生的朋友,日本有一些医院提供专门面向外国游客的医疗服务,可以用英语、中文等交流。随即G先生的朋友带孩子去了其他医院治疗。尽管在就诊过程中有些坎坷,但G先生的朋友在带孩子做完阑尾手术后称,日本就医的体验总体不错。第一,急诊的响应速度快;第二,遇到的医护也都很和善,且不开过多检查;第三,医院病区,包括急诊,都是安静有序不吵闹。第四,医疗技术不错,孩子恢复快。

说句题外话,去年小编的父亲在国内三甲医院(A医院)化疗时感染新冠。短短一天内,引发脓毒血症,血压多次骤降至40,医院即刻给予抢救。之后,联合感染科和ICU会诊后给予美罗培南治疗,病情平稳后要求转院继续治疗。

在转至另一家医院(B医院)后,被告知:第一,三甲之间转诊需要提前联系,类似与日本转诊制度中的介绍信之类,而A医院并未联系;第二,B医院医疗水平不如A医院,他们判断父亲病情依然很严重,就算进ICU也很难康复,不应轻易转院。我们当机立断,回医疗水平更高的A医院!遂联系120再次转运至A医院急诊室,再由急诊转至相应科室继续治疗。

我们是癌症病人,感染新冠引发严重并发症——肺炎+脓毒血症,辗转了两家医院,花费了整整一天时间沟通转运,过程很折腾,但好在我们家属果断转院,且A医院急诊及专家团队展现出极其负责的医疗态度和高超的医疗水平,在DRG下,医生顶住超支压力收治重症复杂病人,父亲才得以最终转危为安。

新冠和流感,都不是小小的感冒,尤其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来说,可能是致命的。病毒引发的肺炎、脓毒血症等,在短短几天内就可能夺命,治愈之路既需要强大的医疗支持,也需要家人的重视。

就像日本的医疗,不乏好医生,不乏好技术,也不乏好药,治愈了那么多的癌症患者,可是在治疗流感急症时却发生了悲剧。这又是谁的过错呢?是外国人不适应日本的转诊体制?是中日语言沟通的障碍?还是日本医疗在井井有序表象下的“最低干预”模式,只要家属不施压,患者就得不到强有力的救治?小编在此提醒大家,前往国外时,应提前了解当地医疗制度,买好保险,如果突发疾病,或中断旅程回国治疗,或在当地积极治疗,家属和患者都应给予足够重视,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