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鱼鉴赏网

跨国认亲之旅背后的感人故事

发表时间: 2025-01-22 16:44

跨国认亲之旅背后的感人故事

2024年2月,荷兰华裔苟永明,与阔别30年的母亲相拥而泣。

此时的他才得知一个悲痛的消息:父亲为了寻找他累坏了身体,早早就离世了。

苟永明(高洋是小名)

就在这时,他的叔叔却站了出来,将一个厚厚的信封塞进他的手里:"这是你父亲老宅的拆迁款,这些年我一直替你保管着。"

苟永明打开信封,看着里面厚厚的一沓钞票,泪水再次模糊了双眼。

这不仅仅是一笔钱,更是父亲和家人对他30年不变的爱与牵挂。

那么,当初他为何会走散?又是怎么被荷兰人收养的呢?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

失散的命运

1994年的秋天,来自江苏徐州的高家夫妇,带着他们3岁的小儿子高庆松,踏上了前往四川米易县探望生病外婆的旅程。

然而,这趟本该温馨的家庭之行,竟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

在成都火车站,人头攒动,熙熙攘攘。

高家夫妇和小高庆松在候车室稍作休息,准备换乘前往米易的火车。

苟永明(本名叫高庆松,小名叫高洋)儿时与亲生父母的合影

父亲去买票时,叮嘱妻子照看好孩子。

可就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母子俩在拥挤的人群中走散了。

小高庆松茫然地站在陌生的环境中,周围都是匆匆而过的大人。

他努力喊着"妈妈",可是声音很快就淹没在嘈杂的人声中。

与此同时,他的母亲也慌了神,在人海中四处寻找着自己的孩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信息来源于红星新闻2024年2月16日发布

更糟糕的是,当父亲买完票回来时,发现妻子和儿子都不见了。

一家三口就这样在同一天、同一个地方彻底失散了。

幸运的是,小高庆松遇到了一位好心人。

这位陌生人看到孩子孤单无助的样子,便将他带到了成都市儿童福利院

在这里,工作人员试图了解孩子的身份信息,但三岁的小男孩只记得自己叫"什么洋"。

苟永明小时候

由于孩子的口音和年龄的关系,工作人员误以为他的名字里有个"明"字。

恰巧那年是狗年,于是他们给孩子起了个新名字——苟永明。

就这样,小高庆松开始了他作为苟永明的新生活。

在福利院的两年里,苟永明的性格变得安静内向。

苟永明小时候

他常常一个人坐在角落,看着其他孩子玩耍。

也许是因为失去父母的打击,也许是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小男孩很少与人交流。

随着时间流逝,他对原生家庭的记忆也渐渐模糊,只剩下一些零星的片段。

苟永明小时候

被荷兰夫妇收养

1996年的夏天,一对来自荷兰的夫妇来到了成都

乔泽夫和玛利亚本是来中国旅游的,却偶然得知可以在这里领养孩子。

他们来到福利院,希望能给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在众多孩子中,安静的苟永明吸引了他们的目光。

苟永明与养父母

也许是缘分,也许是同情心,这对夫妇决定领养这个看起来有些孤独的小男孩。

他们为苟永明拍下了一段视频,既是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也是为了将来可能的寻亲做准备。

临行前,乔泽夫和玛利亚带着他在北京简单游览了一番,仿佛是要让孩子对祖国留下最后的印象。

随后,他们一起飞往遥远的欧洲,开始了新的生活。

养父母带苟永明去北京

从1996年踏上荷兰的土地那‮一刻起,苟永明的人生就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初到异国他乡,小小年纪的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语言障碍是第一道坎,但孩子的适应能力总是令人惊叹。

在养父母的耐心教导下,苟永明很快就能用荷兰语进行日常交流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苟永明渐渐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他上学、交朋友,就像其他荷兰孩子一样。

苟永明和养父母

然而,当他10岁那年,养父母决定告诉他一个重要的事实:他是被领养的中国孩子。

其实苟永明的心中早有猜测,因为他与周围人的面孔大相庭径。

尽管如此,苟永明并没有让这个事实影响他的学习和生活。

相反,他更加努力,仿佛要证明什么。在贵族学校里,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老师们常常称赞他聪明勤奋,同学们也喜欢和这个来自东方的男孩交朋友。

苟永明

高中毕业后,凭借优异的成绩,苟永明顺利考入了荷兰的顶尖大学。

或许是受到自身经历的影响,他选择了语言学作为专业。

在大学期间,他开始对人工智能和语音识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业有成的苟永明并未止步于此,他远赴加拿大,继续深造,最终获得了博士学位。

毕业后,他在一家知名科技公司找到了理想的工作,专注于AI语音识别技术的研发。

苟永明

工作之余,他还收获了爱情,与一位志同道合的女孩确立了恋爱关系。

然而,事业和感情的双丰收,并没有让苟永明忘记自己的根。

从16岁开始,他就萌生了寻找亲生父母的想法。

苟永明

寻找中国亲人

2007年,在养父母的陪同下,苟永明第一次踏上了寻亲之路。

可惜,由于语言不通和线索有限,这次尝试以失败告终。

这次失败并没有打消苟永明的念头,回到荷兰后,他开始系统地学习中文。

每天下班后,他都会抽出时间看中文电视剧,听中文歌曲。

甚至和中国留学生交朋友,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

苟永明与“宝贝回家”的志愿者

2012年,苟永明通过"宝贝回家"网站登记了自己的信息。

他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能够找到自己的亲人。

尽管收到了不少回应,但都与他的情况不符。

四年后的2016年,苟永明再次回到中国,这一次,他带来了养父母当年为他拍摄的视频。

苟永明和养父接受采访

信息来源于成都商报2016年3月4日发布

他接受了多家媒体的采访,希望通过更大范围的曝光,增加找到亲人的机会。

可惜,这次依然没有结果,就这样,苟永明在中国和荷兰之间来回奔波。

每一次失败都让他感到沮丧,但他从未放弃,他常常想,也许下一次,就是见到亲人的时候。

终于,在2023年11月,奇迹发生了。经过DNA比对,苟永明找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苟永明被收养当天的视频

当他得知这个消息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多年的等待和坚持,终于有了回报。

2024年2月,正值中国春节,苟永明踏上了回家的旅程。

当他站在家门口,看着那个朝思暮想的母亲时,所有的言语都显得苍白。

母子相拥而泣,30年的分离在这一刻画上了句号。

时隔30年,苟永明在四川米易与母亲重逢

团圆的代价

然而,团聚的喜悦中还是掺杂着一丝苦涩。

苟永明得知,他的母亲在失去儿子后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岁月。

她曾被拐卖⁡到偏远山村饱受折磨,幸运的是,她最终重获自由,回到了家乡。

这段经历给她的精神状态造成了一些影响,但她从未放弃寻找自己的孩子。

更让苟永明心痛的是,他的父亲已经在多年前离世了。

苟永明与母亲一起吃“团年饭”

当年在成都火车站失散后,父亲在当地苦苦寻找了整整三年。

每一个角落,每一条街道,都留下了他的脚印。最终,带着对妻儿的思念和愧疚,他回到了徐州老家。

不久后,积劳成疾的父亲离开了人世,带着未能见到儿子最后一面的遗憾。

得知这个消息后,苟永明立即前往徐州,在父亲的墓前跪拜。

他轻抚着冰冷的墓碑,仿佛能感受到父亲的存在。

苟永明去探望父亲

"爸,我回来了。"他低声说道,泪水不自觉地流下。

就在这时,苟永明的叔叔拿出了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五万多元。

原来,这是父亲生前居住的老宅拆迁款。

叔叔解释说,这些年来,他一直替侄子保管这笔钱,坚信有朝一日他会回来。

这份坚持和信任,让苟永明深受感动。

苟永明和养父

尽管找到了亲人,但苟永明的生活重心仍在加拿大。

他在那里有稳定的工作,还有一段甜蜜的恋情,不过,他承诺每年都会抽时间回来探亲。

他的计划是,先回荷兰看望养父母,然后再回中国陪伴亲人。

毕竟,在他心中,这两个家庭都同样重要。

苟永明的故事引起了广泛关注,也让他深刻体会到寻亲过程中的艰辛和喜悦。

苟永明和叔叔

信息来源于金台资讯2024年10月17日发布

于是,他决定加入寻亲志愿者队伍,希望能帮助更多像他一样的人找到亲人。

他说:"我知道等待的煎熬,也明白团聚的喜悦。如果我的经历能给其他人带来希望,那就再好不过了。"

回顾这段跨越三十年的寻亲历程,每个家庭成员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苟永明的父亲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始终没有放弃寻找。

苟永明小时候

他走遍了成都的大街小巷,询问每一个可能知情的人。即使身体日渐衰弱,他也坚持四处奔波。

最终,带着对妻儿的思念,他悄然离开了这个世界。

母亲的遭遇更是令人心酸,被拐卖后,她在陌生的环境中挣扎求生。

即使后来重获自由,回到家乡,失去儿子的痛苦也一直折磨着她。

所幸,她遇到了一个善良的男人。再婚后,在新丈夫的支持下,她依然坚持寻找自己的孩子。

苟永明和母亲

每当看到街上的年轻人,她都会多看几眼,希望能从中找到儿子的影子。

而苟永明的叔叔,则用另一种方式守候着侄子的归来。

他细心保管着哥哥的遗物,包括那笔拆迁款。

在他心中,这不仅仅是一笔钱,更是一份希望,一份对家人的承诺。

多年来,无论生活如何艰难,他都没有动用过这笔钱,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完完整整地交到侄子手中。

苟永明与母亲和妹妹

结语

苟永明的人生经历令人揪心,被养父母领养多年的他,依旧没有忘了自己在中国的根,长大后仍跨越半个地球寻找家人,这样的经历令人动容。而他的家人也同样等待着他的回归,尤其是苟永明的叔叔,还一直保留着老家拆迁的存款,诠释了亲情的深厚。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苟永明这样的失散家庭,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减少类似悲剧的发生,让更多家庭免受分离之苦。

苟永明

参考文献:

1.红星新闻:《华裔荷兰小伙回川认亲:30年前在火车站走失 生父已去世多年,看到亲生母亲很心疼》-2024-2-16

2.成都商报:《荷兰华裔小伙四川“寻根” 盼找到亲生父母》-2016-3-4

3.金台资讯:《寻亲成功的华裔荷兰小伙:从寻亲者变成志愿者 希望帮更多家庭团圆》-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