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1-30 17:09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深夜躺在床上,周围万籁俱寂,可自己却像被施了咒一般,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特别是当第二天有重要的事情等着去处理时,这种失眠的状况愈发严重,心里越想着要早睡早起,可身体却异常兴奋,精神十足,眼睁睁地熬到太阳升起。
原本计划得好好的,结果全被失眠打乱,一沾上床就瞬间清醒,仿佛开启了一场与困倦的持久战。
很多人一旦遭遇失眠,内心就开始焦虑不安。
如今网络发达,不少人选择在百度上搜索失眠的相关信息,结果被“轻则抑郁,重则双向情感障碍”这样的说法吓得不轻。
但其实,偶尔睡不着并不一定就是患上了失眠症。
根据《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失眠症主要有以下三种典型表现。
其一,入睡困难。在排除玩手机、看书等干扰因素的情况下,若在床上躺了超过30分钟仍无法入睡,那就属于入睡困难。
其二,睡眠维持障碍,即一晚上会频繁醒来好几次,并且每次醒来后都很难再次进入梦乡。
其三,睡眠质量下降,不仅总时长减少至6个半小时以下,而且睡眠过程中很容易惊醒,睡得浅,还会比平时醒得更早。
不过,要确诊为失眠症,除了具备上述睡眠方面的问题外,还需要伴随出现日间症状;
比如白天身体感到疲软无力,情绪低落,容易变得暴躁易怒,在学习和工作中出现困难,反应变得迟钝等认知障碍,只有这样,才能判定为失眠症。
所以说,失眠其实是一种会影响自身日间社会功能的主观体验,其中存在着错误认知的可能性,大家可别自己吓唬自己。
那么,到底该如何应对失眠这个难题呢?
当代城市人的生活方式易引发睡眠问题。白天大家久坐不动,运动匮乏,仅靠脑力运转,虽觉心累乏力,体能却充沛。
想要改善睡眠,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从造成失眠的原因来看,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失眠分成两大类,即原发性失眠和继发性失眠。
原发性失眠,就是找不到明确原因,自身既没有心理方面的问题,也不存在生理上的毛病,但就是睡不着。
而继发性失眠则是能够找到直接原因的失眠问题,比如环境发生变化,像出差住酒店时,若酒店环境脏乱差,就很容易让人睡不着,这都是正常现象。
对于长期的慢性失眠,我们可以通过构筑睡眠节律来解决问题,这里就要用到认知行为疗法(CBT-i)。
很多人躺在床上难以入睡,是因为平时在床上玩得太多,睡觉的时间太少。经常在床上刷视频、打游戏,会让身体逐步形成一种惯性,觉得上床就等于不睡觉。
想要打破这种惯性,就需要运用CBT-i方案,也就是除了睡觉以外的其他事情,全部都在床外进行。
最好在卧室外面做那些听歌、刷视频或者emo的事情,不要用到床,让自己一上床就不要接受别的刺激,直接进入睡眠状态,重新建立一个上床就睡觉的条件反射。
同时,还有一个15分钟原则,假如你在床上努力了15分钟还没睡着,那就起床去做一些别的事情;
比如看一本枯燥的书,或者听一段舒缓的音乐,等有了困意再回来尝试睡觉,如此反复,直到睡着为止。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小妙招也有助于我们打开睡眠的开关。
比如,在睡前洗个热水澡,让温暖的水流包裹自己,放松身心,缓解一天的疲劳,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睡眠。
也可以把房间的温度调低一些,营造一个凉爽舒适的睡眠环境,更有利于入睡。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昼夜节律。
1976年,心理学家詹姆斯·霍恩和奥洛夫·奥斯伯格开发了一套晨晚问卷,根据睡眠类型把人分成了三种:晨型人、夜行人和正常人。
晨型人也被称之为云雀型,他们就像清晨的鸟儿一样,早早起床,在白天始终保持精力充沛,到了晚上则早早休息,非常不喜欢熬夜。
而夜行人被称为猫头鹰型,他们的状态与晨型人恰恰相反,越到晚上就越精神,状态越来越好,可白天的状态就相对差一些。
令人惊讶的是,这两种人占据了调查当中近50%的比例,也就是说,我们天生就有一半的几率成为早睡早起或者晚睡晚起节律的人。
由此可见,传统意义上所说的“早睡早起身体好”,可能并不适合于每一个人。
在上学和工作这些硬性的需求之外,我们也应该去寻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睡眠节律。在自己会困的节点去睡觉,睡到自然醒,用一个让自己觉得最舒服的周期进行生活的循环。
不要紧张,也不要焦虑,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去睡个好觉,这才是拥有良好睡眠的关键所在。
文本来源 @牛顿顿顿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