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鱼鉴赏网

陈爱国解析赵露思现象:心理挑战与碰撞

发表时间: 2025-01-03 00:14

陈爱国解析赵露思现象:心理挑战与碰撞

自恋与抑郁,是当今社会心理咨询两大主题。——无名


赵露思,1998年11月9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


在2025年的第一天,她选择在微‮博公开困扰自己多年的心理疾病。她写道:抑郁是种情绪,但抑郁症是种疾病,也不再是“想开点”、“说出来”就能够解决的。


深度剖析:自恋与抑郁的共生关系

在心理学的浩瀚领域中,自恋与抑郁这两种看似迥异的心理状态,实则有着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不自恋者不会抑郁”这一观点,初听似乎有悖常理,但从‬精神分析的专业视角深入探究,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心理学奥秘。

自恋:抑郁的隐秘前提

精神分析理论⁤中,自恋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弗洛伊德将其划分为原发性自恋和继发性自恋。原发性自恋是婴儿早期特有的心理状态,婴儿将全部力比多倾注于自身,认为自己与世界融为一体,这是对自身的一种原始热爱与关注。随着个体成长,在与外界环境互动时,力比多正常情况下会逐渐向外转移,投向他人和外部世界。然而,若发展过程遭遇重大挫折,如被父母忽视、遭受情感虐待等创伤,力比多可能部分或全部退行到自恋状态,即继发性自恋。

这种继发性自恋往往是抑郁的重要前提。个体在成长中内心对爱与认可的渴望若无法得到满足,就可能发展出过度的自恋防御机制。他们通过过度关注自我、夸大自身能力和价值,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与不安。表面强大的自恋表象下,实则是脆弱的心理防御,掩盖着内心深处的自卑与无助。

以来访者小李为例,童年时期父母因工作忙碌,极少给予他关爱与陪伴,学校里性格内向的他还常被同学欺负。为自我保护,小李逐渐形成过度自恋的人格特质,总是在他人面前炫耀成绩和才能,对他人意见不屑一顾。但在内心深处,他始终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成年后,工作上的一次重大挫折,瞬间击垮了他的自恋防御,使其陷入深深的抑郁,开始怀疑自己的一切,觉得毫无价值,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临床数据也能证明这一联系,自恋型人格障碍(NPD)患者常常表现出夸大自我重要性、过度寻求他人关注和赞赏、夸大成就等倾向。研究表明,近 29%的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同时患有情绪障碍,其中约 7%的人患有重度抑郁症。自恋者过度依赖外部评价确认自我价值,一旦外部支持缺失或受挑战,自我价值感便迅速崩塌。而且他们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过高自我评价,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极易感到无助和绝望,这些都是抑郁症的常见症状。

抑郁者的深层自恋

许多抑郁者表面自卑、消极,对自己充满否定,但其内心深处往往‏隐藏着深层次的自恋。这种自恋并非表面的自我陶醉,而是对自我完美和独特性的追求,以及对自我遭受打击和伤害的极度敏感。

抑郁者常陷入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认为自己的痛苦和困境独一无二,别人无法理解,源于对自身特殊感和优越感的执着。比如小张这位抑郁症患者,总觉得自己的抑郁情绪比他人更严重、更难以治愈,拒绝家人和朋友的帮⁢助,坚信只有自己真正懂得这种绝望。这种对自身独特性的过度强调就是自恋的表现。

抑郁者对自己的失败和挫折反应过度,也是深层自恋的体现。他们将失败视为对自身整体价值的否定,无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像小王在重要考试失利后,陷入长时间抑郁,觉得自己是失败者,辜负众人期望,对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耿耿于怀,不断自责批判,这源于其内心对自己理想化形象的执着,认为自己应完美无缺、无所不能。

此外,抑郁者还可能赋予抑郁深刻、高贵的内涵,觉得快乐肤浅、廉价,而抑郁能带来与众不同的优越感。这种深层次自恋使抑郁者面对外界挑战和批评时,更易产生愤怒和攻击性,进而恶化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网络。

自恋与抑郁的紧密关联

自恋与抑郁存在动态的相互作用关系。一方面,过度自恋易引发抑郁。当自恋者的幻想与现实冲突,无法维持理想化自我形象时,就容易陷入抑郁。例如,一位事业顺遂的著名企业家,对自己的能力和决策极度自信,甚至自负。然而,市场环境突变,企业遭遇严重危机,他无法接受自己不再是商业天才的现实,陷入抑郁,开始酗酒、逃避社交,对未来丧失信心。

另一方面,抑郁也可能强化自恋。抑郁者在情绪低落、自我否定时,为缓解内心痛苦,可能进一步退缩到自恋世界。他们通过回忆过去成功荣耀或幻想未来辉煌来获得心理安慰。但这种自恋幻想虽能暂时缓解抑郁情绪,却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让抑郁者更脱离现实,陷入更深困境。

神经心理学角度看,自恋和抑郁可能有共同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大脑中的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在调节情绪和自我评价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血清素水平过低可能导致个体情绪低落、自我评价降低,易出现抑郁症状;多巴胺水平异常升高则可能使个体过度兴奋、自我膨胀,表现出自恋特征。

治疗与启示

理解自恋与抑郁的关系,对临床治疗意义重大。治疗抑郁患者时,心理治疗师需关注其内心的自恋因素,帮助患者认识自恋防御机制,理解背后的心理需求和创伤经历,引导其放下过度的自我关注,建立现实、健康的自我认知。

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抑郁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打破自恋与抑郁的恶性循环。引导患者关注自身优点和成就,同时接受不足和失败,建立平衡的自我认知。精神分析疗法能深入挖掘患者童年创伤经历,处理未解决的情感冲突,减轻自恋防御机制对心理的影响。

对于有过度自恋倾向的人,要学会正视内心需求,放下对完美的执着追求。培养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从他人角度看问题,打破自我
中心思
维模式,减少自恋行为。建立健康人际关系,接受他人批评和建议,更客观地认识自己,避免陷入自恋陷阱。

自恋与抑郁的关系复杂微妙,“不自恋者不会抑郁”这一观点提醒我们,关注抑郁症状时,要深入探究背后的自恋因素。通过理解和处理两者关系,能更好地帮助抑郁患者走出‭困境,实现心理健康和人格的成长 。


我们希望赵露思早日走出抑郁的阴霾。


您对此有何看法和想法?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分享是一种快乐,转发是一种美德。


作者陈爱国:中国第一位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1989年开设大陆第一家个人心理工作室);北京中法精神分析成员,拉康派分析家(拉康一勾非一陈爱国)。2010年接受《纽约时报心理学家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