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鱼鉴赏网

路在何方?药企退出集采时代罕见病患者的用药难题探讨

发表时间: 2025-01-26 09:07

路在何方?药企退出集采时代罕见病患者的用药难题探讨

前言

不得不承认,在医疗科技的某些方面我们确实没追赶上外国的脚步,但国内病人又比较急需,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得不进口外国药。

不过毕竟进口费用还是比较昂贵,往常国家便选择用集采的方式来大量从国外进药,解决百姓的用药问题。

然而今年1月初却曝光了一些信息,称许多跨国药企竟然都退出了集采。

那么,外国药企为何会如此退出中国市场?

没了进口药的百姓又该如何“续命”?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请理性观看

昂贵的救命稻草

在医疗领域,有这样一群特殊的患者,他们的生命几乎完全依赖着一些特定的进口药物。这些患者中,有些是罕见病患者,有些是复杂疾病患者,他们的治疗选择极其有限。

以至于每当我们谈及医疗领域的进口依赖时,总是绕不开这样一个现实:

在某些关键领域,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以肿瘤治疗为例,虽然国内制药企业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某些特定癌症的靶向治疗药物研发上,我们的能力还不足以完全满足患者需求。

有些罕见病患者,如果没有特定的进口药物支持,甚至可能面临生命威胁。这种情况不仅反映了我们在医药研发领域的短板,更凸显了进口药在某些治疗领域的不可替代性。

然而,进口药物的价格往往令人望而却步。一些重要的靶向药物,月治疗费用动辄上万元,这对普通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应运而生,为解决老百姓"看得起病、吃得起药"的问题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集采政策通过"以量换价"的方式,实现了药品价格的大幅下降。从最初的"4+7"试点到如今的全国范围推广,集采政策已经让众多患者切实感受到了医改的红利。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自2018年底首次开展集中带量采购以来,国家组织集采已开展10批,而单单是第九批集采药品中,就覆盖了数十种药品采购成功,而且拟中选药品平均降价58%。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些原本动辄几千元的药品,降价后可能只需要几百元,甚至更低。

这种变化,对于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更令人欣慰的是,集采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品种在不断增加。从最初的化学药品到生物制品,从常见病用药到特殊病种用药,集采政策正在让更多患者受益。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数字上,更体现在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的获得感‏上。

虽然过程中难免会有阵痛,但长远来看,这无疑是推动整个医药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跨国药企的战略性撤退

2025年伊始,医药行业就迎来了一个重磅消息:在第十批集采中,多家跨国药企选择了退出或象征性报价,最终无一中标。

这一现象在医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

细看第十批集采的数据,不难发现其中的激烈程度:部分药品的降价幅度超过70%,而且流标率超过了50%。

这种激烈的价格竞争,让许多跨国药企望而却步,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药品在集采中的报价策略颇具戏剧性

一款重要药物的报价远超同类国产仿制药几十倍,这样的报价策略,显然不是为了中标,而是在传递一个信号——放弃竞标

事实上,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原研药企业在研发过程中投入巨大,需要通过较高的药品价格来收回成本并维持持续研发的动力。

要知道,一款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往往需要好几年的时间和数十亿美元的投入。

而仿制药企业则不需要承担原创性研发的成本,自然可以用更低的价格参与竞争。

在这样的情况下,跨国药企选择退出,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然而,这种退出必然带来市场格局的重大变化。公立医院这个庞大的市场份额,将逐渐从跨国药企手中转移到国内企业手中。

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商业利益,更关系到患者的用药选择。

因为虽然从理论上讲,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国产仿制药在疗效上应该与原研药相当,但我们也需要考虑到,跨国药企的退出可能会影响到某些特殊药品的供应。

尤其是对于一些罕见病患者来说,如果他们所依赖的药物因为跨国药企退出而无法获得,那将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这也提醒我们,在推进集采政策的同时,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以确保特殊药品的供应不会受到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跨国药企的退出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放弃中国市场。相反,他们可能会调整策略,将重点转向高端市场和创新药领域。

这种战略性调整,一方面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也可能推动整个行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患者的感受。对于那些长期使用进口药的患者来说,突然面临用药变化可能会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

因此,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和心理安慰,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国产药企奋起直追

在跨国药企相继退出的同时,国产药企正在展现出越来越强的实力。经过多年发展,国内制药企业在仿制药领域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而且正在向创新药研发领域发起冲击。

这种变化,不仅给了患者更多的用药选择,也为整个医药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文咱也说过,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国产仿制药,在质量和疗效上已经能够与原研药比肩。

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经过严格的科学验证的事实。国家医保局开展的真实世界研究结果显示,集采中选的仿制药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了与原研药相当的效果。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患者可以用更低的价格获得同等质量的药品。

对于那些需要长期用药的慢性病患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

但国产药企的雄心不仅仅止步于仿制药,毕竟国内药企正在加速向创新药研发‮转型。

一些领先企业已经在某些领域取得突破,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这种转型不仅体现了企业的远见,也展现了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潜力。

恒瑞医药为例,这家企业原本就是靠着仿制药起家,而目前已经成功研发出多款创新药,其中包括抗肿瘤新药。

这不仅标志着中国制药企业在高端领域的突破,更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医药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从发现新靶点到开发出新药,再到临床试验和最终上市,往往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和巨额投入。

因此,我们既要对国产药企充满信心,也要保持耐心,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它们成长。

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将国产药和进口药对立起来。在可预见的未来,进口药仍将在某些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多元化、互补的医药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

澎湃新闻-国家药品集中采购由试点扩展到全国,25种药价格再降25%

南风窗-进口药正在退出中国市场

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