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鱼鉴赏网

守护孩子的健康之路:透视家庭中的中场战事

发表时间: 2024-12-30 16:13



“四 个多月宝宝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以下简称合胞病毒),抽血扎针雾化吸痰,其中的心酸当过妈妈都知道,看不得的画面,无法言表!”社交媒体平台上这样一条分享就医经历的笔记下,众多“同病相怜”的家长纷纷留言呼应。

甲流 + 乙流 + 合胞病毒 + 腺病毒,(孩子)这是怎么了,夜里 12 点准时抢号,竟然只抢到了一百号,可想儿童医院同款父母抢号队伍多么庞大……”和过去孩子生病了一律称为“感冒发烧”不同,现在的家长已经被五花八门的病毒磨炼得“孩子久病家长成医”,有家长表示“生老二之后真是每年认识一种病”。

又是一年呼吸道疾病流行季。在众多关于病毒病原体类型的讨论中,合胞病毒和今年下半年开启全国首批注射的预防合胞病毒的单克隆抗体(以下简称“单抗”),也成为宝爸宝妈们热议的焦点。

家长们对此态度不一,一些家长对合胞病毒有一定了解,选择了为孩子注射抗体以预防感染;同时还有一些家长对此持谨慎态度,但出于担忧孩子健康的本能,他们也纷纷加入讨论。这些参与留言的账号 IP 地址遍布全国,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对于合胞病毒的认知和对预防用单抗接受程度的地域差异。

合胞病毒是世界范围内引起 5 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也是导致 1 岁以下婴儿罹患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的最常见病原 [1] 婴幼儿感染合胞病毒后可能会引起气道高反应、出现反复喘息 大部分感染合胞病毒的婴儿可以痊愈,不留后遗症 [2] 。中国是全球因合胞病毒感染导致儿童下呼吸道感染( LRTI )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3] 每年约有 62 万- 95 5 岁以下儿童因为合胞病毒感染而住院 [4]

一场与合胞病毒的战斗。(视觉中国/图)

从北到南,合胞病毒可能正在悄悄地潜入婴幼儿肺部的细小气道,在阳性检出率更高的南方地区 [5] 特别是全年多发的华南地区,一场与合胞病毒的战斗,正在家长们的面前展开。

1

“健康的宝宝却差一点进了ICU”

只有两个月大的雪糕突然开始咳嗽的时候,没有人预料到这是一场 ICU 门口的赛跑。前一天晚上雪糕只是有点咳嗽、流涕,第二天竟然发起了低烧。

“按理说母 乳喂养阶段小孩子不容易感冒发烧的。”雪糕爸爸心里立刻敲响了警钟,连忙带宝宝去医院检查。

指尖血检查并没有明显的异常,宝宝实在太小,医生也不建议用药,只能每天带去医院听诊肺部情况,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雪糕的状态却一天比一天严重。等到第五天的时候,雪糕突然吃不进奶了,“吃多少都吐出来,喷射状地吐。”

爸爸吓得赶紧把孩子送去医院,医生一听就告诉他,雪糕的肺部已经有了啰音,必须紧急住院治疗。

正在做雾化的婴儿。(视觉中国/图)

“从那天开始他的病情一下子变得很危急,开始喘憋了。”雪糕爸爸回忆。住院后拍的 CT 也显示孩子的肺部已经开始纤维化。医生的话更是让全家人心里都蒙上一层乌云:“再严重下去恐怕就呼吸不过来了,要进 ICU 。”

雪糕爸爸在诊室里就崩溃了,“本来就是第一次当爸爸,我真是又崩溃又害怕。”看着小脸憋得通红的宝宝,他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接受,孩子才两个月大,几天前还那么健康,突然就要进 ICU 了吗?

本来医生考虑的治疗方向是细菌感染,这时另一位医生提醒,按照经验来看,很可能是合胞病毒。那是 2021 年的 5 月,尽管正值新冠病毒流行期,全家对呼吸道传染病高度警惕,但这种病毒他们从来没听说过。

新的血象检查结果出来之前,焦心的雪糕爸爸在社交平台上搜了很久“合胞病毒”,不同于今日的热议,其他家长的经验寥寥无几,茫然无措的爸爸只能遵从医生的指导,给孩子吸痰。

雪糕的运气不错,这天晚上妈妈帮助雪糕吸出了很多黄色的脓涕,本来要转到 ICU 的雪糕突然好转了,全家人也稍稍松了一口气。第二天的病毒检测报告结果确认了是合胞病毒感染,但确诊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更好的消息,由于目前没有特效药,雪糕只能继续用吸痰配合雾化,治疗了五天才出院。

这场大病让雪糕一家提心吊胆了十几天,预防再次感染也成了家中关注的焦点。留心之后,雪糕爸爸才发现这种病毒在婴幼儿中感染相当普遍。《我国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被动免疫预防专家共识》指出, 几乎所有婴幼儿都感染过合胞病毒,即使是出生健康的婴幼儿,一旦感染合胞病毒也有较高发病风险。而其中六 个月龄以下的婴儿感染风险最高,且重复感染非常常见 [6]

二胎妈妈小君几个月前刚刚从合胞病毒感染中“渡劫”出来,上幼儿园的大宝和不到一岁的小宝先后病倒,着实让她焦头烂额。相对于大宝“只是有点咳嗽”而言,妹妹的病情明显更严重,“在发烧的同时还有气喘,感觉连呼吸都很辛苦”,最后不得不住进医院。

好在近两年合胞病毒检测已经普及化,小宝很快得到了确诊,但因为年龄太小,小宝仍然在医院待了九天,雾化、吸氧、吊针一齐上阵。

小君完全没有想到同样一种病毒对妹妹的攻击会严重这么多。尽管具体原因和机制尚有待明确,但大量研究显示, 小月龄的婴儿更易感染合胞病毒,且感染后病情更为严重,新生儿感染合胞病毒后更易发展为重症,其重症率可达 32.3% [7]

许多婴幼儿正暴露在合胞病毒感染的威胁下,感染的普遍性和病情后续发展的严重性,无不把危险放得更大。那些在 ICU 门前徘徊过的“原本健康的宝宝”,尽管在这场战役中获胜,但也无法让家长掉以轻心。

2

漫长的感染季

雪糕爸爸怎么也没想到,在温暖的南粤大地,已经到了5月份还会有病毒引发呼吸道感染。在他的认知里,只有秋冬季节才会高发咳嗽感冒。

事实上我国各地区纬度跨度大,很难断言某种病毒只在某个季节高发。广州小满医疗儿科医生陈玥介绍:“合胞病毒在北方地区的流行时间主要是每年 11 月到次年 3-4 月,但是在广东地区就没有这么明显的四季交替,可能全年都会散发。”

根据一项 2010 年至 2020 年间的监测数据,南方地区的合胞病毒阳性率为 8.2% ,显著高于北方地区( 5.7% )。南方的潮湿气候和更大的人口密度,相较北方而言都更有利于病毒的生存和传播 [5]

合胞病毒是怎么盯上雪糕的?妈妈思前想后,觉得可能是出了月子后有亲戚搭巴士来家里看望,进门后没洗手就直接抱了雪糕——这一抱就让雪糕病了十几天。

经过这一病,雪糕全家都认识到了合胞病毒的厉害,其实爸爸自己也被传染了,只是他症状比较轻。事实上, 合胞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特别是在人员密集的地方,家庭成员之间的传染也不可忽视。 合胞病毒 可通过呼吸道飞沫、气溶胶和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传染源包括有症状和无症状的合胞病毒感染者。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与之近距离接触,或与感染者密切生活接触,如拥抱、共用餐具、杯子和玩具等,都有可能导致合胞病毒感染 [2]

对妹妹生病的原因,小君认为有可能是被姐姐传染的,而姐姐的感染应该是在幼儿园。她 曾经和不少家有二胎的朋友交流过,“大部分的小宝,在大宝上幼儿园期间都会反复生病,因为大宝本身发育也不是很成熟,自己也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情况。每个人都说,你熬过这几年就好了,等小宝到了上学的年纪自己就会好了……我们就一直抱 着这个信念熬下去。”

“熬”这个字,道尽了每个患儿家庭的真实处境,或许只有父母才能深切地体会到一场病带给全家的消耗和折磨。两个月的雪糕牵扯着全家两代人,爸爸、妈妈和奶奶 24 小时无休,“三班倒,三个人都精疲力尽”。因为病毒的攻击,雪糕每天上吐下泻,必须不断重复擦拭、换尿布、喂奶、安抚。

生病哭闹的婴儿。(视觉中国/图)

剖腹产的雪糕妈妈原本就很虚弱,雪糕不肯吃奶粉,只能母乳喂养,这么一来她几乎不可能好好休息。“孩子这么病一下,我自己也重感冒了半个多月,身体也搞垮了,(剖腹)伤口也没有愈合好。”

为了照顾住院的小宝,小君也紧急用上了所有的年休假,全程在医院陪护,白天还得再增加一个大人“搭把手”。但住院又带来了新的危机:交叉感染。小君跑的几家广州医院都没有单人间,最后入住的病房里,另一个生病的孩子感染的是完全不同的病毒。小君胆战心惊,全程把床位间隔挡的帘子拉得严严实实,而且刻意减少了和外界的交流。

然而即便“熬”过了住院期,和合胞病毒的战役仍然没有打完。在雪糕出院前,医生叮嘱他们,婴儿时期严重感染过合胞病毒的宝宝需要特别注意防护,如果发展成哮喘,带来的影响可能是长期的。

广州卓正医疗儿科医生陈环也表示,呼吸道合胞病毒可能对孩子的肺功能产生影响。与无毛细支气管炎病史的儿童相比,在婴儿期因毛细支气管炎住院的儿童,尤其是病原体为呼吸道合胞病毒者,10岁内发生复发性喘息或哮喘的风险增至3-4倍。

一项研究数据显示,感染过合胞病毒的婴儿在感染后的 5 年内,每年就诊次数增加 9 次以上 [8] 小君也证实了这一点:“妹妹出院后,咳嗽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特别容易反复地呼吸道感染,明显感觉抵抗力很不好,直到现在我感觉她也没有完全恢复。”而对于像她们这样的二胎家庭,两个孩子之间的相互传染不可避免。

在广东地区这“漫长”的感染季里,病毒如同无形的敌人,在幼儿园的滑梯上、游乐场的秋千旁、餐厅的桌椅间、公交车的扶手上、医院的走廊里悄然穿梭,在孩子们和家庭成员之间悄无声息地传播,而孩子们,无疑成为这场无声战役中最受影响的一方。

3

从“被动感染”到“被动免疫”

广州和 睦家医院儿科医生梁蓉蓉表示:“ 95% 的孩子在两岁以前可能都感染过合胞病毒。合胞病毒的传染性极强,是流感病毒传染性的两 倍。”但 目前 缺乏特异性的抗合胞病毒治疗药物可用 [9] 因此医学界主要呼吁家庭通过非药物干预手段加大预防力度,降低感染风 险。

深圳福田区翠湾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全科主治医师王君华介绍:“减少外出次数、七步洗手法、保持社交距离、佩戴口罩,都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效果。”但同时他也坦言,这些措施对大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相对有效,“但是对于婴幼儿难以有效实施上述预防手段。”

如此一来,合胞病毒的特异性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2023 年底,国家药监局已批准了用于预防合胞病毒感染的单克隆抗体上市, 2024 8 月广东也开展了全国首批注射。

很多家长把 单抗视为疫苗,对此陈环医生表示,单抗属于“被动免疫”,原理和疫苗并不相同。“疫苗是用病毒中的安全成分来诱导机体主动地产生抗体,但单抗是直接针对合胞病毒的抗体。只要注射,我们体内就有这个抗体。”

“被动免疫可以迅速为易感人群提供保护,尤其是对于那些因年龄或健康状况无法及时产生足够抗体的个体。”陈玥医生介绍道。

目前合胞病毒单抗已在全国多地都可进行预约,在保证了可及性和普遍性之后,如何提高家长群体的预防意识和对被动免疫的接受度,仍是留给医疗卫生界的长期课题。

每一位家长都期待宝宝的健康成长。(视觉中国/图)

不同于常见的流感、“百白破”等疫苗可以直接预约接种,单抗作为预防性生物制剂,必须由首批使用单位的儿科执业医师开具处方,并在本机构内设置的预防接种门诊进行注射使用。

而单单依靠儿科执业医师的宣教也远远不够,在合住病房里待过的小君对此深有感触,“会去医院看病,本身(孩子)就已经是不健康的状态了,本来已经焦头烂额,即使这个时候医生告诉你合胞病毒要预防,你也不愿意听。”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合胞病毒预防措施的最终落地,还需要不同环节的专业人员共同推动。深圳福田区翠湾社区医院全科主治医生王君华提到,为了应对广东地区的这一波合胞病毒感染高峰,社康中心积极地组织了线下宣教的亲子活动。

家住广州且已给孩子注射了单抗的杨女士,也正是在微信公众号推文里偶然了解到合胞病毒的危害,才进一步咨询了医生。她表示,“我们在宝爸宝妈群里面也说过这个,我觉得可以(让孩子)少受罪的话也挺好,这可能就是做家长的焦虑吧。”

但无论如何,预防手段的更新对所有家长而言,都是巨大的希望,也为与合胞病毒的战斗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对于亲身经历过一次的雪糕爸爸来说,如果再生二胎,他会毫不犹豫地为二宝做好预防措施,“实在不想让第二个宝宝再来一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