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鱼鉴赏网

关于‘熬夜四天的死亡率’传闻,你真的了解吗?

发表时间: 2025-01-26 21:10

关于‘熬夜四天的死亡率’传闻,你真的了解吗?

第284期

图文|南大新传《事实核查》课程学员

段佳希

编辑|张瀚之

指导老师 | 周奕欣

排版|杨艳楠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睡眠问题备受关注。2024年10月25日,小红书科普博主“苏和仲”发布了一则标题为《清华:仅熬夜 4 天,导致免疫崩溃,死亡率达80%!》的帖子,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累计获得超1.5万的点赞、收藏、评论。以“熬夜4天”“死亡率80%”为关键词在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检索,可以看到数篇微信公众号推文获上万甚至十万阅读量,微博话题#研究发现熬夜4天死亡率高达80%#累计阅读量更是达到了327.2万。

图1:“研究发现熬夜4天死亡率高达80%”相关报道

(图源:小红书、微信搜索、新浪微博)

这些文章围绕这两个数据取用了同质化的标题,文本内容也高度重合,其科学依据均为Cell上的一项研究,且文献作者团队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所以这些文章也纷纷搬出“清华”为自己背书。

然而“熬夜4天使免疫崩溃,死亡率达80%”这一说法究竟首发于何处、又是否准确可靠?本期核真录将对比这些科普文章与其所引用的研究论文,对这一结论进行核查。

核查点一

原始参考文献是如何表述的?“熬夜4天,死亡率达‎80%”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图2:原始文献截图(图源:Cell)

通过文章提及的相关内容,核真录找到了这篇发表于2023年12月7日、题为《Prolonged sleep deprivation induces a cytokine-storm-like syndrome in mammals(长时间睡眠剥夺会在哺乳动物中诱发一种类似细胞因子风暴的综合征)》的文献[1](后简称“原始参考文献”)。

该文献围绕小鼠‮完全睡眠剥夺的实验展开,其研究设计的核心目的是探讨长期缺乏睡眠对生物体的多系统影响,尤其是代谢紊乱和免疫功能失调。

研究团队设计并实施了一种名为“Curling prevention by water(CPW)”的小鼠睡眠剥夺范式:研究者的行为学分析表明小鼠入睡时会蜷缩且低头,据此将小鼠置于8毫米深的浅水中,一旦其因困倦而身体蜷缩、鼻子触水便会被唤醒,以实现有效的睡眠剥夺。经过严格的脑电睡眠/觉醒分析,研究者证实该范式能使小鼠每天清醒时长达到1400分钟,占全天时长的96%。而研究结果显示,睡眠剥夺引发了促炎细胞因子(包括IL-6和T​NF-α)的显著升高,同时扰乱了肠道微生物群的平衡,导致全身炎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在历经长达4天的高强度、持续性的睡眠剥夺后,实验组中约80%的小鼠出现了多器官功能障碍并且死亡。

可见,科普文章基于原研究中“实验组小鼠在睡眠剥夺96小时后死亡率为80%”的现象得出了“熬夜4天,死亡率达80%”的“结论”。

核查点二

对关键词的界定是否被曲解?

“睡眠剥夺”与“熬夜”是否等同

对比该文献主要观点与报道中的表述,可以发现“熬夜4天,死亡率达80%”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其关键在于对核心概念的泛化:这种表述将文献中小鼠死亡的条件“睡眠剥夺”替换为“熬夜”,存在混淆。

首先,从二者的定义上看,美国睡眠医学会将“睡眠剥夺”定义为在严格控制和标准化的实验条件下,对动物或人体的睡眠进行系统性、强制性的干预,利用操纵性手段防止受试者入睡以研究其生理和病理影响[2]。

相比之下,“熬夜” 在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则更为宽泛和模糊。它通常是指人们自愿选择晚睡或因各种原因导致睡眠不足的情况,其睡眠缺失的程度、持续时间以及影响因素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例如,有些人可能只是偶尔熬夜一两个小时,而有些人则可能连续多日睡眠严重不足。

其次,在实验条件方面,如前文所述,原始研究为了实现对实验组小鼠的睡眠剥夺进行了稳定的环境控制、采用了24小时不间断的干预装置以及持续监测脑电图来评估清醒状态。实验中“小鼠清醒1400分钟/天,占全天96%”,代表的是在严格的实验条件下的睡眠剥夺状态。根据原始参考文献,睡眠剥夺有三种类型:完全睡眠剥夺、慢性睡眠限制与睡眠中断。虽然严格从字面意义上来说,96%的清醒时间与“完全睡眠剥夺”的字面定义确实不完全一致,但在睡眠研究领域,这种程度的睡眠剥夺仍被归类为“完全睡眠剥夺(total sleep deprivation)”类型的实验。而日常生活中“熬夜”人群所经历的清醒状态在环境和时间上都难以达到这种程度,无法与原研究的“完全睡眠剥夺”直接等同。

因此,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睡眠剥夺”和“熬夜”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睡眠不足的情况,但二者在定义与实验条件两方面均存在不同;同时原文献也提到,人类很少经历长时间的完全睡眠剥夺,所以二者本质上不能简单地等同起来。

核查点三

研究结论是否适用于人体?

是否具有普适性?

小鼠的实验结果不能简单套用于人类,二者在许多生物学特征上存在差异:在代谢速率方面,根据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3],小鼠的基础代谢率约为每克体重0.0114千卡/小时,而人类仅为0.0007千卡/小时。这种显著的代谢差异会导致两者对生理干预的反应强度不同。就睡眠结构的角度而言,根据Sleep Research Society发表的研究[4],小鼠的睡眠周期约为12-15分钟,而人类则为90-120分钟。小鼠在每24小时内会经历约40次睡眠周期,而人类通常只有4-6次。这种基本睡眠架构的差异使得小鼠实验结果难以直接类比到人类。

即便在实验动物中,经历睡眠剥夺后死亡”也并非是适用于所有小鼠的。根据原始参考文献,特殊的免疫缺陷型小鼠在经历96小时的睡眠剥夺后,没有出现促炎细胞因子的上调现象,而是全部存活。这表明,即便在啮齿类动物中,睡眠剥夺的致死效应也与免疫系统的状态密切相关。

研究并未提及“熬夜4天导致人类死亡率达80%”,将小鼠睡眠剥夺研究的结果直接套用到人类身上是不严谨的。一些文章标题为博人眼球而移花接木,缺乏科学依据。

那么,这篇文献为什么要使用小鼠做实验呢?其意义何在?

使用小鼠做实验一方面是因为要研究睡眠剥夺的致死机制,需要对实验对象进行严格的睡眠控制并进行深入的生理和分子水平分析,这类研究如果直接在人体上进行,在伦理上难以接受,在技术上也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小鼠和人类都属于哺乳动物小鼠实验揭示的长期睡眠剥夺危害健康的生物学机制对于人类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核查点四

“熬夜4天死亡率达80%”一说是如何在传播中形成的?

经核查,最早明确提到“熬夜4天死亡率达80%”的中文文章来自MedSci.cn(梅斯医学)网站。该网站是一个盈利性的公司网站,主要通过为医生和制药企业提供学术服务和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商业化运营。其于2023年12月27日在研究进展栏目发布文章《仅熬夜4天,死亡率达80%!!Cell: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发现,“睡眠不足免疫崩溃”的新机制,深层原因在这儿....》[5],该文也同时发布于微信公‮众号“梅斯医学”。

此后,多家媒体和平台在2024年陆续转载或引⁩用了这一发表于Cell的研究结果,但其标题、文本内容及配图都基本与梅斯医学的这篇文章相同。有部分媒体平台如网易腾讯网在文中标注出了来源“梅斯医学”,也有一些账号如“新浪医药”标注出来源为“生物谷”。而生物谷(Bioon)正是梅斯医学公司旗下的平台之一。因此,基本可以确定“熬夜4天死亡率达80%”一说最早起源于梅斯医学。

图3:“熬夜4天,死亡率达80%”传播链条

总结

“熬夜4天,死亡率达80%”的说法夸大了研究结论。这一表述源于针对小鼠极端睡眠剥夺实验的结果,其实验条件与人类的实际熬夜行为完全不同,研究结论无法直接外推至人类,更不能作为健康风险的普适性定论。文章标题虽引人注目,但在核心概念、适用范围等方面存在错误外推。

睡眠对健康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科学传播应避免断章取义或夸大其词。公众在关注健康信息时,应参考权威来源,避免被耸人听闻的标题误导。

参考资料:

[1]Sang D, Lin K, Yang Y, Ran G, Li B, Chen C, Li Q, Ma Y, Lu L, Cui XY, Liu Z, Lv SQ, Luo M, Liu Q, Li Y, Zhang EE. Prolonged sleep deprivation induces a cytokine-storm-like syndrome i‪n mammals. Cell. 2023 Dec 7;186(25):5500-5516.e21.

[2]AASM Scoring Manual Editorial Board. The AASM Manual for the Scoring of Sleep and Associated Events: Rules, Terminology and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Version 2.6.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2020.

[3]Kleiber M. Body size and metabolic rate. Physiological Reviews. 1947;27(4):511-541.

[4]Franken P, Dijk DJ. Circadian clock genes and sleep homeostasis.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09;29(9):1820-1829.

[5]https://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778380e04405

本文内容首发于《核真⁡录》

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往期回顾

公共场所禁烟|卫生巾|医学生就业现状|代孕|夜猫子认知功能|艾滋病疫苗|两岸情侣在台结婚|美国飓风|ADHD|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中‪国游客换取日本驾照|餐饮业|日本应届生就业率|美军对日氟泄露|桶装水|朝韩冲突|阿塔|歌曲|TBHQ|马斯克|人工辅助生殖|心理咨询|日本梅毒|幼儿园关停 |伊以冲突|过敏性鼻炎巴以冲突媒介评估|英国核泄漏|湿发致癌 | 殡葬行业 | 特斯拉专利开放|日本人在中国开学校|喝水|巴以冲突视频|红海航运|日本人身高 | 猫咪上战场 | 吃薯条‍|‍五星卡|音乐节|日本水产品|久坐|巴以冲突图片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