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16 11:17
清中期,外豇豆红、内青花团龙纹印泥盒。豇豆红,是宣德御窑弥足珍贵的稀有品种。隐秘的胎配方,神奇的火控技艺,不恤血本的活化、物化劳动投入,为后世不堪重负、望而却步。宣德之后,豇豆红销声匿迹。康熙中期,政局日趋稳定,经济强势回升,瓷业产出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帝王审美的引领,宫廷内苑的呼唤,诱发仿古摹古再度复兴。仿宋代 “五大名窑”,仿永宣青花、单色釉,仿成化斗彩,仿嘉万五彩,窑火兴隆,精品迭出。豇豆红,是康熙仿宣德单色釉炫目亮点。为达到以假乱真的艺术效果,景德镇御窑汇集能工巧匠,并在釉中添加珍珠、玛瑙、黄金、珊瑚等名贵元素。力促豇豆红“梅开二度”。对此,著名古陶瓷专家冯先铭《中国陶瓷》、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均有著录。主要特征: 一是胎质洁白,浓郁肥腻,呈“糯米汁”状;二是,形制精巧,体态玲珑,以小件为主、文房雅玩为宗;三是,色彩淡雅,美轮美奂,秀色可餐。以美人醉、娃娃脸,桃花红为最;四是,釉层肥厚,积釉处,可见绿色苔点;五是,素面朝天,以釉质取胜;六是,均出自御窑,署康熙年款。鬼斧神工的控温神技,“万里挑一”的成品概率,使康熙豇豆红传世稀有、价值不菲。虽历代均有仿制,效果却不尽人意
雍乾两朝,仿品不断。呈色不稳、无绿色苔点,是难以突破的技术瓶颈,审美层次与康熙同类制品相去甚远。豇豆红,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制。对釉料配比要求极高,控温技术含量极大,故有“千窑难出一品”之说。上述外豇豆红、内青花长方形印泥盒,是其间精品之作。印泥盒,又称“印奁”、“印色池”。它是印章的配套工具,也是文房书斋不可或缺的重要构件。商周,印鉴以封泥为凭。魏晋南北朝,印章始见,并为贵族阶层掌控。隋唐,印盒问世,材质多元。金、银、铜、铁、竹、木、石、玉、角、牙制品相继出镜。两宋,伴随金石学的兴起,诗书画印的盛行,瓷质印泥盒应运而生。因其密封严实、不易挥发,赢得时人赞誉、达官推崇。曾巩《冬夜即事》以诗为证: “印奁封罢阁钤间,喜有秋毫免素餐”。入明,屠隆《文房器具笺》将印泥盒收入其中。士人有云:“印色池,唯瓷最易。若瓦器,耗油。铜锡有锈。玉与水晶及烧料有潮湿之弊,大害印色。今有以石为之,亦不适用。” 因此,瓷质印盒渐入帝王法眼、并为文人所重。清代,瓷质印泥盒广为流行。器型,以扁圆为尊,兼有正方、长方、银锭、扇形、象生诸多款式。形制丰富,釉色妙曼,装饰精湛,内涵丰厚。故登堂入室,为文化达人心仪之物。此器,高3.8厘米,长6.7厘米,宽5.6厘米。胎质细洁,温润肥腻。形制古雅,装饰精妙。长方形、组合式,整体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承穹顶盖,下连印泥池。上、下以子母口“链接”。古香古色,典雅庄重,开合自如,气韵贯通。彰显一派富丽堂皇的宫廷气息,霸气十足的贵族风范。外壁,通施粉润柔和的豇豆红釉,釉质乳浊,素雅恬淡,清新飘逸,垂涎欲滴。折射着 “映日荷花别样红” 的隽秀,“人面桃花相映红” 的美感。器内,饰白色透明釉,釉质浓郁,白中泛青。印池,饰圆形青花旋纹开光,内绘青花团龙纹。作者笔触老辣,绘艺精湛,纵横恣肆,妙笔生花。龙纹,威风凛凛,三曲九折,喷云吐雾,气吞山河。飘动的须冉,圆睁的怒目,坚固的麟甲,锋利的五爪,在周边祥云、火云、火球纹的烘托下,将“呼风唤雨、神通广大” 的威仪与庄严,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惊羡不已。青花靛蓝,古拙凝重,青翠靓丽,光彩灿然。为动感十足的画面,平添一份妙不可言生机与诡秘。此器,融青花与豇豆红于一炉,青花以氧化钴为饰,最佳呈色1300度;豇豆红以氧化铜为饰,最佳呈色1250度,熔点不一,均获得相对理想的呈色效果,其制作水准、火控技术自是非同一般。此器,外饰豇豆红,内置青花团龙纹。龙,是华夏民族虚构的神物,也是炎黄子孙共情的图腾。龙纹装饰,在新石器时代已露端倪。商周青铜器司空见惯。在农耕社会,龙,是众生祈求风调雨顺的精神寄托、战胜天灾人祸的洪荒之力。秦代以降,神龙定位皇权,为帝王垄断。其“腾云驾雾、惊天动地、雷霆万钧” 的神奇存在,为历代歌咏礼赞、图腾膜拜。韩愈《龙移》“天昏地黑蛟龙移,雷惊电激雄雌随。清泉百丈化为土,鱼鳖枯死吁可悲”、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苏轼《塔前古桧》“当年双桧是双童,相对无言老更恭。庭雪到腰埋不死,如今化作雨苍龙”,都是千古传唱的佳作。此器,将“体态壮硕、凶猛矫健”的青龙置于印色池内底,御窑工匠良苦用心可见一斑。纵观华夏历史,为“争夺皇权,骨肉相残”的例证不胜枚举。西晋 “八王之乱”、唐初“玄武门之变”、北宋“烛光斧影、明代“靖难之役”、康熙“九子夺嫡”,无不充斥着皇族在权势面前,“反目成仇、见利忘义”的残忍与血腥。历史对胸有“经天纬地之才”旷世枭雄,未得“时之运也”者,昵称“潜龙在渊”。一旦风云聚会,自会一飞冲天。完颜亮《咏龙诗》“蛟龙潜匿隐苍波,且与虾獏作混和。等待一朝头角就,撼摇霹雳震山河。” 艺术地再现了潜龙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冲天之志。《三国演义》有载,“赤壁之战” 吴蜀联合抗曹,周瑜力谏孙权,“刘备乃一代枭雄,非池中之物。一旦放归,后患无穷”。故居心叵测,屡设 “陷阱”。无奈,诸葛亮神机妙算,计高一筹,见招拆招,一路佑护主公刘备转危为安。这段历史故事,正是“池中之物”、“潜龙卧潭”的出处。明清两朝,对龙纹管理几近苛刻,龙有五爪、四爪之分。五爪为龙,帝王独享;四爪为蟒,大臣专属。民间不得擅用,“违者论斩,灭九族”。团龙纹雍正首创。团龙,又分坐龙团、降龙团、升龙团。皆为御用专利。此器,绘艺精湛,意境高远。潜龙置身“沼泽”,依然 “神完气足、呼风唤雨、大气磅礴、威风八面”。与 “恬淡飘逸,美颜绝伦” 的豇豆红相辅相成,在体态宽博、“憨态可掬”的足墙映衬下,将 “潜龙卧潭” 的神奇意境营造得活灵活现,让人叹为观止。此藏品,釉色精美,画艺酣畅,意蕴深邃。可品、可用、可赏、可玩,是难得一遇的御用文房雅具。
满清,是帝制社会最后一代王朝。康雍乾三代,政局稳定,疆域广袤,城市经济繁荣,市井文化活跃。版图面积峰值达到1316万平方公里,综合国力称霸全球,GDP.世界占比40%,工业总产值32.8%。是实至名归的世界超级大国。享有 “康乾盛世”之誉。这无疑是封建帝制覆灭前的回光返照。乾隆年间,帝王穷奢极欲,好大喜功。无视 “世界大势浩浩汤汤,顺者则昌,逆者则亡” 时代运势。固步自封,闭关锁国。沉浸在 “吾泱泱大国无奇不有” 醉生梦死之中。其间,英国“圈地运动”、“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乃至,此后“日本明治维新”,加持西方列强进入长足发展的快车道,把迂腐落寞的大清帝国远远甩在后边。道光“鸦片战争”、咸丰“火烧圆明园”、光绪“中日甲午战争”,面对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烧杀劫掠,满清政府屡战屡败、无力回天。“九天龙吟惊天变,风云际会浅水游。”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大清王朝灰飞烟灭,封建帝制归于终结。
题目:《九霄龙吟惊天变 风云际会浅水游》
副题: 清印泥盒团龙纹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