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鱼鉴赏网

专家预言引发争议:试管婴儿寿命究竟有多长?

发表时间: 2024-11-20 15:46

专家预言引发争议:试管婴儿寿命究竟有多长?

1988年3月10日,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我国首个试管婴儿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诞生了。

她的诞生,宛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当时的医学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引起了轩然大波。

但是,新技术也引发了很多争议,其中不乏许多专家预言:“这个孩子只能活40年!”

如今36年过去了,这位首例试管婴儿怎么样了?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

求⁢子无果的母亲

郑萌珠的母亲郑桂珍,是一位来自甘肃农村的乡村教师。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郑桂珍与丈夫左长林结婚。

婚后的他们,和无数普通夫妻一样,渴望能有个属于自己的孩子,组成完整幸福的家庭。

然而,结婚多年,郑桂珍的肚子却始终没有动静。

在那个年代,不能生育的女性遭受着来自各方的流言蜚语,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桂珍和丈夫也不例外,他们在村民们异样的目光和指指点点中,度过了无数个难熬的日子。

为了能有个孩子,郑桂珍和丈夫四处求医,尝试了各种偏方。

他们甚至还尝试求神拜佛,可所有的努力都没有换来一丝希望。

随着年龄的增长,朋友们的孩子都已经长大上学了,郑桂珍越发焦虑。

就在他们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一则消息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他们绝望的生活。

求医看病

郑桂珍偶然在新闻广播中听到,北京有机构正在研究体外授精技术,也就是试管婴儿技术

据说这项技术可以帮助像他们这样的不孕不育夫妻,实现生育的梦想。

这个消息让郑桂珍心中燃起了希望之火,她迫不及待地和丈夫商量,决定前往北京寻求帮助。

但是,当时的试管婴儿技术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任何成功的案例。

面对这场充满未知和风险的冒险,起初,郑桂珍的丈夫坚决不同意。

张丽珠

但看着妻子眼中那渴望的光芒,他最终还是决定陪妻子一起去北京试一试。

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郑桂珍夫妇见到了张丽珠教授。

1944年,张丽珠教授就已经在国外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后,她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到祖国,投身于国内的医学事业。

在工作中,张丽珠教授收到了大量来自不孕症患者的求助信。

张丽珠收到患者求助

每一封患者寄来的信,都承载着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渴望和期盼。

看着这些信,张丽珠教授深感责任重大,她决心开展试管婴儿技术的研究。

当时,国内的试管婴儿技术几乎是一片空白。

在人才方面,几乎找不到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科研人员。

张丽珠教授只能从医院的妇产科等相关科室中,挑选一些基础扎实、对新技术有着浓厚兴趣和探索精神的医生,一起组建研究团队。

张丽珠

没有先进的仪器和设备,研究团队只能在简陋的条件下摸索前行。

他们最初的实验室不足十平米,空间狭小得令人难以想象。

甚至实验室连取卵针都只有一根,还是张丽珠教授从国外千辛万苦带回来的,用钝了也只能到钟表店里打磨后继续使用。

尽管条件艰苦,但张丽珠教授和她的团队从未放弃。

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一点一滴地探索着试管婴儿技术的奥秘。

张丽珠

信息来源于新华网2016年3月10日发布

惊心动魄的手术

郑桂珍是张丽珠教授的第十三个病人,而此前的十二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无论是郑桂珍,还是张丽珠,在这次的手术上都面临着巨大压力。

张丽珠教授首先为郑桂珍进行了全面的身体检查。

她很快发现,郑桂珍已经38岁,属于高龄产妇。

检查

更严重的是,她的双侧输卵管严重堵塞,光是取卵手术就潜藏着极大的风险和挑战。

但郑桂珍不想放弃这次机会,哪怕最终不能成功,最起码也努力过了。

于是张丽珠教授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在没有超声波和微创技术的情况下,为她量身定制了手术方案——开腹取卵。

手术当天,整个团队都高度紧张,张丽珠教授更是全神⁧贯注,额头上布满了汗珠。

显微镜下的工作

此次手术不仅关系到郑桂珍能否实现做母亲的梦想,更关系到我国试管婴儿技术的未来。

张丽珠教授小心翼翼地用取卵针取出卵泡液之后,下一步便是要从卵泡液里找寻卵泡。

但由于当时的医院没有专业的恒温设备,卵泡液取出后只能放在保温杯中保温。

就连杯中培养液的温度和pH值,都需要团队成员自己配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卵泡液成功取出后,助手刘平立刻小心翼翼地将其装进保温杯中。

然后就一路飞奔到实验室,在显微镜下紧张地寻找卵泡。

与此同时,完成手术​的张丽珠教授也顾不上休息,匆匆赶到实验室。

经过一番仔细寻找,他们终于找到了优秀的卵子,并顺利完成了体外受精。

一路小跑进实验室

接下来,就是最为关键的胚胎移植环节。

张丽珠教授使用自己设计的管子,小心翼翼地将受精卵植入郑桂珍的体内。

整个过程,团队成员们都屏住呼吸,生怕一丝细微的动静会影响到植入的精准度。

胚胎移植成功后,郑桂珍被推回病房,接下来便是漫长而煎熬的等待。

自己配制的溶液

张丽珠教授和她的团队每天都在密切留意郑桂珍的身体状况,全方位地为她护理和监测。

七周后,当胎心有力地在郑桂珍腹中响起时,整个团队都欢呼雀跃起来。

这一次的试管婴儿手术,他们终于成功了。

在随后的十个月里,郑桂珍被当作重点保护对象,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

孩子出生

张丽珠教授也时刻牵挂着她,经常叮嘱医护人员要格外小心。

1988年3月10日,郑桂珍顺利产下了一个健康的女婴,并取名为“郑萌珠”。

“萌”代表着生命的孕育,而“珠”字则是为了感谢张丽珠教授,取自教授的名字。

郑萌珠

信息来源于北大医学部2023年9月1日发布

郑萌珠的成长之路

郑萌珠的诞生,是一个医学奇迹。

从她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她的成长就备受关注。

由于是国内首例诞生的试管婴儿,当时的许多医学专家并不看好郑萌珠。

甚至有人预测,郑萌珠可能活不过40岁。

张丽珠抱着郑萌珠

但幸运的是,在父母的悉心照料和关爱下,郑萌珠的身体和智力都非常健康。

在她八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可以口齿清晰地喊出“爸爸”“妈᠎妈”。

长大后,郑萌珠也没有因为自己试管婴儿的特殊身份而感到自卑或与众不同。

相反,她在父母的积极引导和关爱下,养成了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格。

郑萌珠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生活中,她总是能迅速地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郑萌珠的笑容如同阳光一般,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她让大家看到了试管婴儿与普通孩子一样,能够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2007年,郑萌珠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入了西京学院英语专业,开启了她的大学生活。

西京学院

在大学里,她不仅在专业知识课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

大学毕业后,郑萌珠选择回到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工作,担任档案管理员一职。

在工作中,她认真负责地管理着每一份档案资料,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无误‮和妥善保管。

同时,她还经常与前来就诊的患者及其家属交流沟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他们加油打气,缓解他们的焦虑和紧张情绪。

郑萌珠和张丽珠

她深知这些患者所面临的痛苦和压力,因为她的父母也曾经历过同样的煎熬。

她希望能够以自己的方式,为这些不孕不育家庭带来希望和力量,让他们相信试管婴儿技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2019年4月15日,郑萌珠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又迎来了她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刻。

她顺利产下了一名健康的男婴,这是中国大陆首个“试管婴儿二代宝宝”。

郑萌珠和孩子

这个小生命的诞生,不仅是郑萌珠个人生活的一个新起点,更是我国试管婴儿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再次证明了我国试管婴儿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那些对试管婴儿技术存在疑虑的人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郑萌珠的生子经历,也让众多试管婴儿家庭看到了,试管婴儿长大后也能像普通人一样,组建家庭,结婚生子。

长大后的郑萌珠和张丽珠

结语

从郑桂珍多年求子无果的绝望,到张丽珠教授及其团队在艰苦条件下的不懈努力,再到郑萌珠的健康成长和成功生子,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和奇迹。她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医学的力量,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幸福的执着追求。

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试管婴儿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为更多的不孕不育家庭带来了希望和福音。而郑萌珠的传奇人生,也将激励着更多的人,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去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梦想。

郑萌珠

【参考文献】

新华网-2016-03-10——《1988年3月10日 我国大陆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

北京大学医学部-2023-09-01——《北医档案 | 珍贵影像,再现张丽珠教授如何缔造中国内地首例试管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