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1-31 19:00
01
放松成为奢望,快乐也遥不可及
你有多久没有好好放松过了?
即便有空余的时间,都去进修学习,一刻不敢松懈;
难得和朋友聚会,却时不时看手机回复工作消息,没法尽情享受;
一旦自己出了什么失误,被别人说几句,也会不停内耗自己。
这种越绷越紧的生活,让我们活得就像不停运转的机器、飞速旋转的陀螺、持续轰鸣的引擎,唯独学不会如何做一个松弛的人。
在这个要求高,凡事都要结果的环境里,“松弛”似乎变得很奢侈。
弹簧压得过重,难以复原。
我有一个朋友,最近一段时间就把自己绷得很紧,她渴望成长,于是不断去拓展自己的边界,同时去学了很多东西,不断给自己安排任务。
但是由于她的成长经历事情不多,一下子感觉要面对的事情太多了。
同时一起共事的小伙伴们要求又高,总喜欢打压一下她,导致了她陷入内耗,自我怀疑。
即便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可心却从未被看见过。
看着别人嘻嘻哈哈,处事圆滑,她常会怀疑为什么只有自己那么难。
02
如何“放过自己”?
面对生活,我们只能活在内耗和绷紧的神经里吗?
最近,热门电视剧《国色芳华》中的一幕让我深受启发。
剧中女主角何惟芳,在复杂的家族斗争和情感纠葛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松弛的状态。
有一场戏让我印象深刻:
何惟芳在家族逼迫她接受利益交换的婚姻时,她没有被压力击垮,而是坐在庭院中,静静地修剪着牡丹花枝。
她的父亲在一旁愤怒地质问她为何不反抗,
何惟芳微微一笑,轻声说道:“父亲,牡丹花需要修剪才能更好地生长,人也一样。有些事情,急不得。”
她用这种松弛的心态,化解了家族的矛盾,也为自己赢得了喘息的机会。
松弛一点,反而能“稳住大局”。
我们都很欣赏电视中女主角的松弛,但每当自己在遇到问题时,总是会下意识地焦虑、内耗……
临近春节了,那要如何调整自己的反应模式,拥抱松弛感呢?
我的答案是,向内探索,找到自己当下应该做的事情。
在心理赋能个案中,通过OH卡的引导探索,为情绪提供一个“容器”,让她平静下来。
当我们能以自我察觉的心态坦诚面对本真的自己,亦能以同样笃定平和的姿态审视周围世界。
为此,她来体验了一墨的【心理赋能个案】,在我的指引下,她试着慢慢打开自己:
在内心层面里,她按照我的引导进行自我对话、倾听内心需求,看见内在的支持和力量;
在认知层面上,她通过OH卡看到自己需要停下来,以新的视觉走出负面情绪。
在行为层面上,她定下三件能落地事情,以此探寻属于自己的节奏,摆脱陈旧行为模式带来的困扰。
最近和她聊天,能感觉到她整个人松弛了不少,不那么焦虑了,状态也慢慢好起来了。
刚好春节到了,还有一个可以疗愈自己的方法:回到小时候的空间,熟悉的味道可以让你放松自己。
记得之前在看李玫瑾的《心理抚养》,里面也有我们想要的答案。
说中说道:
如果我们早年有过良好的抚养背景,有过美好的感受,当你成年后因为生活紧张忙碌而患病时,你若有条件可回到自己从小生活的地方。
如果有老房子,有你熟悉的老人在,那就更好了,你回去跟他们住一段时间,病会好得特别快。
因为你在那个地方生活时,身体的记忆是最放松的,那里熟悉的气味可以唤醒肌体的记忆,让你的身心得到松弛和疲惫的缓解。
我们似乎忘记了放松是什么滋味,忘记了那个可以让身心真正休憩的角落。
小时候,我们可以无忧无虑地玩耍,累了就回家,闻着熟悉的味道,感受着家的温暖,那时候的放松是如此简单。
而如今,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奔波,身心俱疲,却找不到那把打开放松之门的钥匙。
或许,我们该试着放慢脚步,去寻找那些能让我们身心放松的 “老房子” 和 “熟悉的气味”,
无论是回到故乡,还是来体验一墨的【心理赋能个案】,让自己从紧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别让生活的压力吞噬了我们对放松的感知,
毕竟,只有身心放松了,我们才能更好地前行。
愿我们都能在这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放松与宁静。
如果你也曾有过这些感受:
常陷入焦虑内耗,难以放松;
内心缺少安全感,总想自己把事情处理好;
易受他人言语影响,陷入自我怀疑;
明明肩负多事,却很难停下来;
……
诚邀你来体验一墨的心理赋能个案。
我们一起探索一下焦虑和内耗的源头,疗愈未曾被看见的需求。
重新获得自己的力量,也能保持着做自信松弛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