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鱼鉴赏网

深入了解阴阳五行与能量的升降沉浮关系

发表时间: 2024-10-02 18:57

深入了解阴阳五行与能量的升降沉浮关系

2024 09 28 春分、秋分、冬至、夏至 古称“四时”。分别是春、秋、冬、夏四季的中点。冬至阳到,夏至阴来,这里的“至”不是“到了”,而是“极限”之意,因此,这两天阴阳气调头,夏至以后阴渐多,冬至以后阳渐起。而春分和秋分,阴阳气平分,昼夜等长。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头上是天,脚下是泉(地),天很高,地很厚。古人认为,九是个极数,最大。故天的最高之处为称为“九天”,地的最低之处称为“九泉”。九天之上,是阳气的去处;九泉之下,为阴气的归宿;前后左右则为阴阳气流动的通道。


马克思认为,“所谓物质,就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个“物质”的概念与中医所说的“阴阳五行”有异曲同工之处。也就是说,不光肉眼所见的山川、河流等有形的东西是物质,只要我能感受到、客观存在的东西也是物质。看得见的东西,中医把它称为“阴”,是“形”;看不见的东西,中医称为“阳”,是“气”,是能量,它们都是物质。根据特性不同,中医把看得见的物质分为“金、木、土、水、火”五类,简称“五行”(还有一种温,火的一种类型,故也称“六行”)。把看不见的物质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六类,中医把它们统称为“六气”。

它们均由“阴阳”所化,根据其能量性质和含量多少,阴阳也分为六类,即三阴三阳,与“六行”、“六气”一一对应:三阴:“厥阴、少阴、太阴”;与“风木、君火及湿土”对应;三阳:“少阳、阳明、太阳”,与:“相火、燥金、寒水”对应。“厥阴”是“一阴”,阴气最弱;“太阴”是“三阴”,阴气最强;“少阴”为“二阴”,阴气处于“厥阴”和“太阴”之间。“少阳”是“一阳”,是早上太阳将升而未升时候的阳,“太阳”是“三阳”,是烈日当空时候的阳,“阳明”是“二阳”,处于少阳和太阳之间,对应太阳初升时候的阳。因此,“厥阴之气、少阴之气、太阴之气,少阳之气,阳明之气,太阳之气”,各自都是能量类型和含量多少的标志。

天地混沌初开之时,是一团“浊、清不分”的“气”,中医称为“道生一”,随着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便产生了“阴”“阳”(“一生二”)。阴阳各自再分为“少的阴(厥阴),多的阴(太阴),介于少和多之间的阴(少阴)”;“少的阳(少阳),多的阳(太阳),介于少和多之间的阳(阳明),即“三阴三阳”(“二生三”)。这六种阴阳之气,在宇宙中不停旋转,最后在天形成气,在地化了形。以及天地之间包括人类在内形形色色的生物(“三生万物”)。

身上看得见的东西都是阴所成的“形”,身上还存在看不见、摸不着的“气”。经络看不见、摸不着,“风寒暑湿燥火”也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们都能感受得到,因此,都是存在的,不能以看不见摸不着来否定物质的存在。例如,身体有“风”的表现可能是这样的:突然一股劲儿上来,把脸憋得干红,瞬间脑出血、人倒下了,患者所感受到的这一股突然的劲儿,如同自然界的风,它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中医称这种现象叫“中风”。

厥阴(风木)之气,在天化为无形的风,在地化为看得见的木(草也属木,故有“甲木”、“乙木”之分),在人化为足厥阴肝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少阴(君火)之气,是一种温气,也可以叫“火”,但它是“小火”,在天化为温气,在地化火,在人心经应之。

少阳(相火)之气,在天成热,在地化火,在人胆经应之。火为热之渐,火比热强,能量级别更高

太阴(湿土)之气,在天化湿,在地化土,所见的山川、泥土都是太阴之气成形,在人脾经应之。因此 ,脾经里走的是湿气。

阳明(燥金)之气,在天化燥气,在地‭化金,在人大肠庚金应之。

太阳(寒水)之气,在天化寒,天上的冷就是太阳的寒气所化,在地化水,在人膀胱经应之。

人身上有五脏(准确讲为六脏)、六腑、六经。它们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从天上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到地上的“六行”(金、木、水、火、温、土),再到人身上的五脏六腑的经络,它们都是阴阳之气所化。不管是医圣张仲景从六经看人体,还是《辅行诀》的作者从五脏看人体,其实讨论的可能都是一个问题,只是着眼点不一样罢了。

因此,必须把阴阳五行,六气的基本理论弄清楚、搞明白,才会理解为什么不同的专家讲《伤寒论》会有不同。其实,他们讲的都可能是对的,因为讲的都是“相”,就象孙悟空有七十二变,有人讲的是这个影子,有人讲的是那个影子,但本质都是孙悟空。

道家讲,“道生一”,道生了一团气;“一生二”,这团气生了阴和阳;“二生三”,指“阴”又生了三个阴(少阴、厥阴、太阴),“阳”又生了三个阳(太阳、少阳、阳明),“三生万物”,也就是说万物都是阴阳五行的结合体。

必须把《伤寒论》等中医经典的基本理论弄明白了,学习起来才会得心应手。例如《伤寒论》讲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太阴、少阴等“之为病”时,都要先讲一组六经辩证定位的症状,也就是说,只要出现了某组症候群,就可以定位是哪条经出现了瘀滞,再根据这个总纲之下罗列的条款,如伤寒时出现什么症状,如何治疗,中风时又出现什么症状,又如何治疗;两条(或多条)经同时或先后生病又如何处理,等等(即先定位后定性)。《伤寒论》还讲了正常情况下这些经循行有时间和先后规律的,以首尾相接的方式循行,走完这条经再走另一条经;但生病状态不一样,病变可能象水波纹一样传递,由外及里,或者由里及外,病变从这条经传到另一条或者几条经,‮直到这些“波纹”消失。

举个太阳经生病经气传变的例子:人伤了寒,最先受到影响的是外表的“太阳”,第二天会传到半表里的“阳明”,第三天会传到更里的“少阳”。张仲景讲,如果患者“脉紧”,病就不传;如果患者表现为“不欲吐,若烦躁”说明病变已经从一条经传到了另一条经。

《伤寒论》以“中风”和“伤寒”为重点讲述,“伤温”仅在开篇时讲了一条。但有学者发现长沙和桂林版的《伤寒论》,对伤“六气”的讲述都较为完整,涵盖了“伤湿”、“伤暑”、“伤燥”等治法和方药。

经方派喜欢方证对应,“有是证即用是方”,什么五苓散证,什么是桂枝汤证等等。这些都是拿来主义,不去分析组方用药的机理。作者认为,只有弄明白辨证施治的机理,才能把中医学活,才能见招拆招。比如说,要知道什么情况用茯苓,什么情况用白术,什么情况需加附子,什么情况加桂枝。什么情况用甘草汤,什么时候该用芍药汤,等等。

举个例子:同样是大便干结不下,如果按经方派方证对应的思路,可能只有开“承气汤”才可以解决问题。如果把中医学活了,见招拆招,那选择就多了,不管是开塞露、麻仁丸,还是芦荟胶囊,只要能让大便解下来,都可以。如果身边这些药都没有,把厨房的香油拿来喝两口也有用,因为这样也能下大便,解决梗阻的问题。

也就是说,学习中医学的是“道”,不要拘泥于“方”和“法”。比如说,因为表闭发生的感冒,如果把表解了,感冒就可能好了。明白这个道理,方法就多了:如果没有麻黄汤(要到医院才能开),可以到药店买点荆防颗粒,再不济在家熬点姜汤,或弄点荆芥穗炸点油喝一喝都行。因为这些方法都能让身体出汗、能解表,所以感冒自然就好了。

病案分享:朱女士,上海人,44岁,120斤,近两年体重增加4斤,阴历六月生。口干、皮肤干、眼红,月经推迟,血块、量多,风吹头痛,脚肿,肩膀痛、面上有斑。面色黄,手心热,脱发,大便不顺畅,舌头胖大、有齿痕。舌头润,舌下瘀,脉缓。

病因分析:①年龄 医生看病,首先要问年龄,因为生老过程中,可能有生理性不适或者病态,但不都是疾病。比方说小孩长牙时,可能出现牙痒难受,这是生理现象;老年人,某些器官功能减退,是衰老的表现,也是生理现象;皮肤出现皱纹,变得脸老态龙钟,并没有什么不适,这也是衰老的表现,也不能算病。衰老的人,阴阳气血都亏了,如果非得下个诊断,中医认为“虚劳”比较合适。

人“生病”有一定的年龄规律,女性7岁,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等都是坎儿,变化最大的年龄,28岁开始,阳明脉衰,脸蛋不好看,头发白,42岁“三阳脉衰”,49岁,冲脉虚,血少,例假就停了,往后就进入老年,衰老,出现老年斑,体质明显下降。面对衰老,我们要从容,要坦然接面对。

有想法的时候,要趁年轻,要“及时行乐”。想旅游那就迈动双腿,想吃高级补品,就掏腰包,不要总是过几年再说。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来,而且每个人都面临着衰老,这是无法逃避的现实。44岁的人,已经走在衰老的路上。已经是过了“三阳脉衰于上”的年龄。手的三阳脉轻,要往上走;足的三阳脉阳气足,都往下行。头为阳明之汇,手的三条阳脉都“衰”在了头面部,出现焦黄的面色。“焦”,是心的颜色,火烤的颜色,是苦味。“面始焦”,说的就是面部不再肤白光润,而是焦黄发皱的状态。42岁,发始白,“头发变白、脸上长斑”,是这个年龄段的女性最明显的变化。但现代经济条件好了,有吃燕窝的,有吃阿胶的,用了补品以后,人还是年轻了很多。因此,平常补一补很好。

②口干、皮肤干、眼干 口干是口里津液缺乏,口干不欲饮,口干不想喝水,说明身上有死水,胃中寒(冷)。如果口干想喝水,但喝水不解渴,叫消渴,是糖尿病的症状之一。口干、喝水多、尿得多,这是糖尿病“三多”症状,对等中医“消渴”证,后者分为“上消”、“中消”和“下消”三个亚型。“上消”表现有口干。人之五体“皮脉筋骨肉”,肺主皮毛,皮肤和粘膜同属皮肤粘膜系统,因此,口干、皮肤干、眼干就是皮肤粘膜缺水,是肺经有热、肺阴不足的表现。

③眼红 肝血不足眼红,肝经有热也眼红;

④月经推迟,有血块,量少 是血气不足的表现。如果血气充足,则经量正常,血块不多;若血气不足,则有瘀血,有血块,推迟到,量还少。

⑤风吹头痛 这是很多体质衰弱患者的共同症状。其本质是太阳经被寒所伤,受凉风吹只是一个诱发因素。“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因此,如果患者头痛或脖子痛,脉是浮脉,用六经辩证的方法,就可以定位为太阳(经)病,再分析是受了凉、中了风,还是伤了寒(定性)。太阳病的病理基础是头面部气血不足,推荐方为升阳的“阳旦汤”。而升阴(降阳)的处方叫“阴旦汤”。

“旦”,指太阳在地平线之上,可能是太阳初升之时(阳旦),也可能是太阳日落之前(阴旦)。“阳旦”,以时辰定位为太阳初升的“寅时”,以方位则属“东北”;“阴旦”,时辰定位为太阳落山的“申时”,方位则为“西南”。又叫申位或者土位。由于此时猴子活动最为活跃,叽叽喳喳,故十二地支以“申”命名,把人哼哼唧唧的声音称为“呻吟”。阴旦汤为“黄芩汤”,为桂枝汤将“桂枝”换为“黄芩”,把生姜去掉而得。但《伤寒论》中的阴旦汤是有生姜的。这是伤寒论和其它书籍有出入的地方。加不加生姜‮,可以根据胃的健康状况来决定,胃好不用加,反之就应该加生姜。

“黄芩汤”是降阳的基础方,是方根。阳升不起来,要用小阳旦汤(桂枝汤);阳气不降,要用小阴旦汤(黄芩汤)。如果阳气极其不升,则用大阳旦汤;火很大,“太阳温度”很高,降不下来,要用“大阴旦汤”。

如果阳气升不起来,头上就津血不足,表现为风吹头痛,脸上长斑,头晕,怕冷,恶风等,轻的用小阳旦汤,重的就大阳旦汤,或者黄芪桂枝五物汤或者小建中汤都行,它们的组方思路差不多。“阳”需要升就用“桂枝、黄芪”,“阳”需要降就用“柴胡、黄芩”,这四味是核心用药。头上火特别大,要降,黄芩、柴胡必用;但还要辅助用药,加白芍收敛,加大枣护胃气。不同的典籍中,小阴旦汤组方有差别,有的含有生姜,有的没有生姜。这可能是传抄错误所致。作者认为,如果生姜加了影响“阳”下降,就不要加。

风吹头痛,提示头上阳不足。要戴帽子才敢出门的人,也是头上阳不足的表现,都是用“桂枝”的绝对适应证。因为桂枝可以通阳、温阳,但是光通阳、温阳是没有作用的,还得补血、补津液。当归活血,大枣养津,白芍养阴,桂枝温阳,就组成了桂枝汤的基本套路。当头上有了津血,就会有热,就会有阳气,风吹才不会疼痛。严重一点的可以用大阴旦汤。后者是在小阳旦汤五味药的基础上加了黄芪、人参和饴糖。

⑥双脚发肿,两小腿肿 中医认为是下焦或者少阴(心肾)的问题。肾里没有阳气时,会出现少尿或者无尿,西医诊断为肾功能不全或者尿毒症。如果肾的阳气极少时,肾阳不足,阳不化气,肾就开闸放水,反而出现多尿,尿蛋白等有机物会随尿液一起流失,导致全身低蛋白性水肿。推荐方有小真武汤和大真武汤,它们都是北方镇水的方子,“神兽”真武就是“乌龟”,为北方“二十八星宿”之一,它们都治少阴病的阳不化气。其实,所有身上有水气停聚的,都可以用真武汤治疗。例如表现为身上怕冷,身上有水气,头重脚轻,走路都要栽倒的感觉,身上风气大,也是真武汤(准确讲叫玄武汤)的适应证。

⑦肩膀痛,提示这些部位有湿气,痹证,中医分为痛痹、风痹、行痹、风湿寒痹等。

⑧面色黄、手心热 脸色不好看时,先是黄的,随后变黑,长斑。脾虚不生血,根结在肝。因为肝血不足,肝就有邪气(风)产生。血液流动、肠道蠕动的快慢,以及出不出汗,都是由肝气控制的,其能量来源于厥阴经中的风。肉眼所见血管叫脉,而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来源于与血管并行而看不见的经络。

⑨开篇时已经说过,经络肉眼看不见,但不能否认它们的存在。正如正常情况下,我们感受不到风的存在。但中风的人就可以感受得到,中风时瞬间:头胀,血压飙升到200mmHg以上,然后脑出血,半身不遂,手抖头摇,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吐涎沫,尿失禁……这叫“风”,中风了才相信中医所说的风确实存在,已经晚了。治疗要以降气(半夏)为主,辅以补肝血,滋肾阴,熄肝风(石决明、珍珠母),引血下行(川牛膝)等,针刺手脚趾(指)端(十宣)放血,让血流向四肢末梢,西医用甘露醇脱水利尿,减少血容量,都有降低颅骨内压、减少出血和水肿的作用,与引血下行效果相似。

脑出血和脑梗塞都属脑中风,后者一般在睡梦中发病,其治法与脑出血不同。王清任常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处方由黄芪、赤芍、川芎、当归、生地组成,黄芪用量极大,用到了四两(120克),后人也常加川牛膝引血下行来协助治疗脑梗塞。

由于急性脑中风患者随时有生命危险,有时不管中医西医可能都回天无力,担心患者因致残或死亡而惹上麻烦,个体中医为了保全自身,几乎不愿参与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急救。建议百姓要有良好的就医心态,不管中医西医,个体还是医院,都要宽容医生。这样医者才会大胆施救,不会因为担心患方投诉而畏手畏脚。中医治法很多,为了给邪以出路,有汗法、泻法,吐法等。有的反应医方认为是正常的,但有的患者不接受。例如,吃中药拉肚子,那可能是气不往下行,医生用了通法,方中使用了枳实、厚朴,用药之后,气往下行,有大便次数增多、拉稀的表现,除此之外,由于胃气降了,患者食欲大增,能吃了;胆火一降,热不再扰心神,能睡了,但患者就是不接受拉肚子,认为这是不良反应,更有甚至投诉医生,找医生的麻烦,导致医生没办法处方,病也就不好治了。

此外,中医认为“药不玄冥,厥疾弗寥”,意思说患者在服药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貌似病情恶化的反应,其实这是病情好转必然和暂时的反应。用药后,如果什么反应都没有,治疗作用也可能没᠎有。当然也不是说用药后必须得拉肚子,或者拉肚子人都站不起来了,也不行,“反应”可以有,但还是得有个度。

⑩脸上长斑 肝血不足生风,风是一阵一阵的。大自然的风有大有小,大的可以把房子吹倒,小的把垃圾吹得满院子都是,可以把死猪死鸡吹到池塘的角落;身上的风可以把身上的血吹到头上,如果那股风吹不动了,血就淤在头面部,因为发际之上皮肤太硬,而眶周等处阻力更大,所以颧面部是斑最好发的部位。当然,如果肝风足够大,斑可能也可跨越发际长在头皮之上。

中医认为亡津失血、腹痛下利、肌肤甲错、瘀血瘀斑都是肝风的问题。瘀斑就是风把血带到局部,但又不能推动其继续运行导致淤滞在局部形成的。再如,有些醉酒的人睡了一觉后,醒来发现头面部长了一大块黑斑。这是因为酒本身有火,可以助肝风,醉酒肝风增大,把血送到面部,血液淤滞停留于皮肤便成了黑斑。因为这是风大造成的瘀血,只是在脸上擦脂抹粉是不行的,那是表面工程,要内外兼修,同时熄风、滋补肝肾才行。中医认为,“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肾水生肝木,肾为母脏,肝为子脏,故肾水不足时,肝就虚;就象即将干枯的一棵树,极有可能是树根缺水了。补肾,既不是补肾的血,也不是肾的精,而是补肾的阴。

肝需要的是血,补肝血,就得要健脾养肝。补肾阴最好的一味药就是生地黄,河南焦作的生地黄最好。生地黄味咸寒,补肾。“肾德在坚”,要让身体筋脉坚固,骨骼坚固,血管坚固,就是⁨肾的作用。要让身上的城墙防护得比较好,让它不漏蛋白、不漏尿,女性白带不外漏,女性不会出血不止,都要在肾上做文章。苦味药可以补肾,也可以坚肾,如黄芩,黄连,黄柏,都可以让心火向下变相火入肾。所以又说苦味药可以泻心,就是这个道理。泻掉的心火跟着胆经(少阳经),顺着膀胱经下行,入膀胱络肾,最后入到肾经,成为相火。肾中有了火,肾就不寒,就有了“坚”的能力。

黄芩

苦能坚肾,但前提是有足够的心火。如果心都不行,肾怎么能行呢?咸味药入肾,淡味药可以泻肾。所谓淡味药,就是甜味药,所谓泻肾,就是可以利尿。赤小豆、薏仁、茯苓都是甜(淡)味儿药,它可以利尿消肿。淡味药可以泻肾,苦味药可以坚肾。《黄帝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可能是“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的误传。当身体急剧缺水(例如沙漠里被太阳烤干脱水)时,想要锁住身上的水分,减少流失,就得先吃点咸的东西再喝水,西医用低渗盐水补液,也是这个原理。

《辅行诀》这样写道,“肾德在坚,以苦补之,以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致津液生也。”生地黄咸寒,所以生地可以补肾水,形象点说,生地黄可以将“变黄的叶子转绿”,可以让人变年轻。但服用咸寒之药,前提是肠胃要好,能吃得下去。如果将生地黄九蒸九晒:蒸一蒸,晒一晒,再蒸一蒸,再晒一晒……,就变成熟地黄,与道家的制何首乌相似,则可以延年益寿。

手发热 提示阴不足⁦;脱发 头上干燥,缺水缺血,缺氧分时,就会脱发。而年轻人脱发多是胆经相火不降,被“火”“烧掉”的。大便不顺畅,舌头胖大 提示有水气,身上有风。舌头下边瘀,说明身上有风。

病机:朱女士,44岁,肝肾不足,肝血不足生风,肾阴不足,上焦火重,心肾不交,肺热,故口干、皮肤干。血不足,血经推迟;体重上升,说明身上有死水,死水下不来,新水上不去。上焦出现相火不降,而下焦肾水不升。

治疗原则:健脾胃,养血,肝血充满,这样风就小了,风小了之后,脸上的斑慢慢就淡了;其次,补肾水。因为,肾水不足口就干,那么我们要补肾水的同时,壮肾水,鼓动肾阳,让水有足够的动力送到头上。水从下往上走的力量,责任在肝,肝脾有力量,则肾水上行;肺胃有力,则心火下降。肺不收,胃不降,则头上的火不降。

今年桂花开得晚,比正常晚了至少半个月。“节”到“气”到,为“平年”。“节”到了,“气(表现)”未到,叫做“不及”。“气”到了,“节”未到,叫“太过”。不及或太过,人都容易生病。接下来的两个月,生病的人较多,诊所常常爆满。

肾水足,肝血足,风就停了。要往上鼓动,将血带到头上,头才能抗得住凉,才不怕冷,才不会风吹头痛。风气太大,则要用白芍收收风气,半夏往下降肺胃之气。

推荐组方:

A党参、甘草、干姜、白术 党参甘草补阴津,不补肾,不是补阴的药都补肾。脾燥时,脾喜欢阴。因为脾是土气、湿气。喜欢甘味药,故甘味药可以补脾;但湿邪困脾时,需加茯苓利水,加干姜、白术燥土。而单纯脾气不足,用党参甘草健脾即可,不需要燥土,用药要有针对性。不能一句“党参干姜甘草白术”益气健脾就打发了,要把每味药的用药思路理清楚。

B生地黄、当归 一个补肾水,一个补肝血,当归补肝血,
生地滋肾水。

C制何首乌、桂枝,补肝血,升肝。有提升肝脏功能的作用,叫补肝,抑制肝脏的作用叫泻肝。白芍等酸味药可以补肝之体,也可以对抗让肝之用减少(泻肝)药的作用,桂枝可以增强肝的疏泄功能:可以让人出汗,让人脸红,让人气血通达,即增强“散”的能力,就是补肝的药,“肝德在散,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极时,即食甘以缓之”。这是治厥阴肝的三味药,辛味药,酸味药及淡味药。

D附子 补‍肾;

E半夏 降。附子半夏在十八反和十九畏中是不能同用的。但河南中医药大学的经方大师王付研究发现,其实部分所谓十八反的药物配伍使用效果不错。但政策上不允许,还是建议大家不要轻易使用。

E牡蛎 安神、涩精、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