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鱼鉴赏网

电影热映中,《好东西》教你如何富养自己成为更好的女人!

发表时间: 2024-12-06 11:35

电影热映中,《好东西》教你如何富养自己成为更好的女人!

最近,电影《好东西》爆火。

二刷后,我发现电影里尤其打动我的,是那些非常具有“主体性”的台词,温暖又犀利,让人有种醍醐灌顶的清爽感。

比如:

“气氛不会被礼貌破坏,气氛只会被不礼貌破坏。”

“我正直勇敢有阅读量,我有什么好可怜的。”

“月经又不是屎,怎么会弄脏呢?世界上有一半的人都会流血。”

“我拒绝绑架,所以相对自由”……

很多网友看完后,称这部电影为自己的“精神布洛芬,被深深地治愈和安抚了。

△图片来源:微博博主@苏汶涛

我们从电影中的3位女性角色——王铁梅王茉莉小叶的故事中可以发现:

建立强大的主体性,就是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在心理学上,“主体性”指的是:个体的认知、态度和行为都能够独立于他人的状态,有一种“坚定的自主感”。

哲学家马克思曾这样定义主体性:主体性是与人的实践密不可分,包括对实践活动的自主性、选择性、意识性、自为性、创造性特征,指引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的结果。

但我们不是生来就是完整的自己,而是在行动和体验中,在不断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慢慢成为自己的。

就像尼采说的:“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根就深入黑暗的地底。”

电影中有许多透露着温柔而强大生命力的场景,让很多被生活压制的人,重新感受到:原来这才叫“生活的主人”。

今天,壹心理就从心理学的角度,和大家分享剧中最具“主体性”的5句话。

希望在你感到人生被卡住的时候,能帮助你看见自己、了解自己、治愈自己。

王铁梅的邻居小叶,在人际关系中有严重的讨好倾向。

同样是老洋房的租客,她比王铁梅每月多缴2000元房租。但只因房东给她送了点月饼青团,她便觉得“情谊无价”,心甘情愿做冤大头。

在恋爱中,她为了讨好不想谈恋爱的胡医生,谎称自己是出轨的已婚妈妈,跟他“臭味相投”。

哪怕胡医生从不主动找她,见她时总是穿得很随意,她也给他找借口:

“我不喜欢别人来我家,他才不来的。”

“他洗得香香的呀。”

虽然小叶一直和王铁梅强调,自己在感情里是“更勇敢的那一个”。

但王铁梅告诉她:“恋爱是两个人的决定,一个人叫倒贴。”

的确,在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里,两个人都应当是主体,独立且主动地参与到关系中。

显然,小叶在这段感情中是缺乏自主性的。

在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观点里,3岁小孩就已经具备自主性了。

自主性,指个体能够自我管理、自我决定、自我调节并且独立于外部控制而行动的能力。

如果能做到,就会积累强韧、坚定的意志;如果做不到,就会感到很羞愧,对自己产生怀疑。

由于从小缺乏父母关爱,小叶在感情里也表现得非常缺爱,一定要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寄托在对方身上,不然就没有安全感。

就像人在最脆弱无力时,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一样,小叶总是试图通过努力得到一段关系,来驱逐内心的不安全感。

美国心理学家Peg Streep博士在《刻薄的母亲》一书中提到:缺爱的小孩最可能具有的特质之一是“缺乏自我信任”。

一个人从小缺乏关爱,就会怀疑自己,认为自己无力掌控一些事物,头脑里都是“你不够好”“你没有价值”等声音。

“贴”在一段关系里,确实可以让自己短暂感到安全。

但就像王铁梅说的:“爱男人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

一个人想真正感到自己有掌控感、自主权,始终得通过做一些让自己感到骄傲的事来实现。

比如:尊重自己的内在需求,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关心除了爱情和异性以外其他有趣的事。

少讨好别人,多取悦自己。

爱自己,才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小叶的原生家庭创伤,一直没有被疗愈。

她在天台上和王铁梅说,自己从小没有得到过父母的爱,不知道妈妈到底爱不爱自己。

王铁梅心疼地看着她说:“对不起。”

小叶笑了:“干嘛和我说对不起,你又不是我妈。”

王铁梅说:“总要有人和你说对不起。”

一句轻轻的对不起,打开了小叶尘封已久的心。

它让很多人意识到:

你并不需要为自己的伤痛感到羞愧,因为需要跟你说对不起的,是制造伤痛的人。

在心理学中,道歉对被伤害者有着一定的心理修复作用。

或许我们也跟小叶一样,一直在等待某人的一句“对不起”。

但我们最需要的不是道歉,而是被看见和被理解。

但如果始终没有人跟我们说“对不起”,我们又该从哪里寻找慰藉?

就像我自己,时常会在想起伤痛时说:“算了吧,都过去了,别计较了。”

但真的能算了吗?

我们依然渴望与自己之外的群体做深刻的情感连接,在关系中所受的伤,最终还是需要在关系中得到疗愈。

这意味着,我们要主动选择能够带来价值的人和事。

学者Baumeister认为:关系自我是主体性重要的组成部分,主体的功能和目的,都包含与他人产生联系。

就像在做心理咨询时,我们会因为咨询师的一句“不是你的错”,泪流满面;

会因为朋友的一句“你还好吗”,瞬间绷不住;

会因为爱人的一句“别怕,有我在”,长舒一口气……

想起电影里有个很触动我的情节,小叶的妈妈会因为她的眼睛长得像自己,对她说:“别看我,我讨厌你的眼睛。”

而王铁梅的女儿王茉莉听她说完这段往事,却认真地看着她说:“我喜欢你的眼睛,我喜欢你看着我,怎么看都没关系。”

是的,我们不一定能得到“对不起”,但仍然要努力去爱,去联结。

因为在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

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人愿意看见你的伤痛,理解你的脆弱,但依然愿意爱这样真实的你。

搬家之后,单亲妈妈王铁梅一直在忙工作、接孩子、做家务……日子连轴转,压力越来越大,快扛不住了。

但她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才会精疲力尽。

小叶问:“为什么就不能搞砸?”

王铁梅说:“因为我是一个妈妈。”

小叶说:“可是你也不是超人啊。”

王铁梅说:“没办法,这游戏就是这么玩的。”

小叶说:“那我们就不要玩他们的游戏了”。

虽然一些内心强大的人,会倾向于挑战比较难的任务。

就像王铁梅,无论离婚前后,她都是家里的顶梁柱。

但学者Baumeister认为:自我调节才是自我存在和行动的核心。

要驱散焦虑和疲惫,关键就在于:

理解自己能控制什么,不能控制什么,然后掌握能控制的,接纳不能控制的。

电影最后一部分,王铁梅问王茉莉:“为什么你总是写悲观的东西?”

王茉莉说:“正因为我们足够乐观和自信,才可以直面悲剧。”

认清这个世界的全貌,好与不好尽收眼底,但仍然用好的视角看待外界,保持积极的心态。

不执着于尽善尽美,而是过滤掉那些不想做、做不到的部分,保留自己想做、能做到的部分,才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过一生。

别人的游戏规则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有意识地创造属于自己的游戏。

所以,别被外界的规训主宰你的内心。

能做到60分,就足够好了,剩下的40分,你尽量做些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王铁梅的女儿王茉莉,小小年纪也有自己的忧愁。

班级演出,她被老师安排在舞台下鼓掌,理由是她“鼓掌鼓得特别好”。

妈妈鼓励她去学打鼓,一开始她拒绝了:“我不喜欢演出,我喜欢做观众。”

但在大家的再三鼓励下,她学了架子鼓,还鼓起勇气走上舞台,完成了演出。

本以为王茉莉会继续打鼓,享受舞台,没想到她在作文里写道:

“我在一个很大的舞台上表演,但我没有特别高兴,只觉得做完了一件事。我还是喜欢做一个观众。”

其实绝大多数孩子,都不想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可只有少部分孩子,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

王茉莉很幸运,妈妈能理解她,支持她做自己。小叶也羡慕她“你是全上海最幸福的小孩”。

但荧幕外的我们,或许就没有这么幸运。

大部分人从小到大遭遇很多否定、打击、不理解,找不到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选择对不对。

心理学家很早就探讨过这一种情况:

当学生在课堂上发现创造性会受到惩罚,死记硬背会受到奖励,TA们就会专注于别人希望TA们说的话、做的事,而不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视为人本主义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

一个有创造力的孩子,大部分想法都能被外界很好地接纳,内心也深深地接纳自己。

斯坦福大学教授斯蒂芬·吉利根把这份创造性理解为:“我要这样做,但我内在某个部分关闭了,或焦虑,或害怕。”

通常人们认为,面对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的最佳解决办法,就是完全不理会自己的内在感受。

但这会让你与真实的自己“开战”,让你非常厌恶自己内在的这个部分。

而内在这个极其柔软的部分,却藏着你最深的创造力。

或许,创造力是你与生俱来的天赋,只是在成长过程中,被诸多外界的声音扼杀了。

然而,外界否定的声音,根本不能定义你自己。

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不管是当观众还是主角,只要是你热衷且享受的就很好。

王铁梅和鼓手小马互相喜欢,小叶对王铁梅说:“他配不上你。”

王铁梅豁达一笑:“可是我们在一起很开心啊。”

小叶也笑了:“能让你开心的,就是好东西。”

她重新定义了什么是“好东西”:撇开优劣、高低、对错,能取悦自己的,就是好东西。

一个东西到底好不好,我们心底其实很清楚,却常常掩饰本心,用外界的评判标准来替我们做出决定,选择那些贵的、高的、有钱的、华丽的……

明明内心不喜欢、不愉悦、不满足,却告诉自己“这就是好东西”,说明我们心底并没有诚实地对待自己。

在马克思的主体性理论体系里,“自为性”包含了人的独立性、探索性、建构性等要素。

综合来看,它决定了一个人与外界交互的整个模式。

比如:

什么能丰盛我?什么会削弱我?

和怎样的人事物产生连接能使我满足?

建立怎样的关系会让我感到心力憔悴?

这一切的答案都指向“我是谁”。

答案越清晰,我们越能认清自己,把生活调整到最适合自己的模样,长久地滋养我们。

如果你的生活找不到方向和出路,去找到真正能取悦你的“好东西”,准没错。

就像“水哥王昱珩说的:

“坚持自己喜欢的事物和稳定的生活之间,我只选择了前者,并不太考虑后者。但是我发现当坚持前者的时候,后者自然就来了。”

所以,在生活中迷茫困顿时,尽管去选择那些让你感到开心的、平静的、幸福的“好东西”吧。

希望我们都能:勇敢拒绝被绑架,获得相对的自由。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芒来小姐

编辑:一颗多肉、笛子

图源:网络、unsplash


参考文献:[1].陈志霞. 社会心理学[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6.1.[2].Baumeister, R. F.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M]. 梅凌婕译.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4.8.[3].马斯洛, 亚伯拉罕.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动机与人格[M]. 吴张彰等译.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22.8.